繁体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剿,不但香山境内的清军散兵被太平军全
肃清,祸害地方的土匪也被逐一收拾。年关前,太平军已经彻底控制香山所属各坊都,香山连接外地的几
要地也由太平军分兵把守。
分得田地的士兵因为
在军中无法耕
,这
分土地便由后营统一安排人耕
,所得则由后营和士兵平分。若士兵有亲人能够独力耕
这
分土地,那所得则全归该士兵,但为了保证太平军需求,士兵及其家人又必须要将多余的粮
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太平军,或者拿多余的粮
从太平军公库换取其他
品。总之一
,周士相分田了,但又要把田间
产的粮
掌握在自己手中。
夺取香山和肃清清军散兵和土匪的战事并不激烈,规模也不大,但太平军也为此付
了阵亡62人,伤125人的代价。
阵亡的士兵被统一埋葬在香山县城外一
风
较好的丘陵坡地上,这一片坡地也被周士相正式作为太平军公墓使用。和新会阵亡将士只埋不立碑不同,这一次周士相为阵亡士兵立了墓碑。
对当地百姓的政策,周士相基本保留以前官府
法,便是
税。但因为太平军的到来使得大批地主士绅逃亡,因此很多替地主当佃
的农民不必再向从前的地主
租,只需向太平军
纳一定税粮,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香山农民对太平军产生了亲切,若不是不知
太平军到底能不能在香山立足脚,恐怕参加太平军的香山人会比现在的数字更多。毕竟参加太平军的好
多多,光是在各坊都安置的那些太平军家眷所分到的田产就足以让当地人
红不已。
试
的主要内容就是清理整合无主土地,这个无主土地同时还包括被太平军镇压的地主田产以及那些逃走的大
田产。在保证原有居民田产权的前提下,宋襄公要
的就是将剩余土地全
收归太平军所有,然后再将这些土地用来安置后营老弱,并
据士兵军功大小
行分田。
墓碑面朝北方,上面刻有阵亡士兵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在军中的
份,于何地战死。同时,这片公墓还有一块
七尺余的石碑,上面刻有“大明太平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墓一里
设有下
石,不论文武到此俱下
步行。
腊月二十八,周士相回到香山县治仁厚坊,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设坛祭奠在香山阵亡的太平军将士。
农民天生就是逐利的,这个逐利不是商人般贪婪,而是对于温饱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向往。太平军的政策有利于农民,能让他们过上比从前好的日
,再也不用受官府和士绅欺压,农民自然就会拥护太平军。
。。。。。。
拿到香山知县正式官凭和铜印的廖瑞祥笑得合不拢嘴,虽说雷州给的铜印雕刻不如孙全正那颗
致,但
质却是孙全正那伪知县官印所无法比拟的。有了这颗由广东总督颁给的官印,哪怕是太平军不在了,他廖瑞祥都是永历朝廷的正式官员,这可是他
梦都能笑醒的大好事。苦了一辈
,如今算是终于
了,廖瑞祥喜极而泣,对周士相这个赏识自己的伯乐生
的可不是一分半
士为知己者死,而是死心塌地要为周士相当好差,
好香山了。
土地的奖赏不是只存在纸面上的东西,香山境内土地
沃,虽境内颇多丘陵地带,但平原也有很多,可供开垦的土地更多。夺取龙
都时,周士相便有意将土地和太平军
捆绑在一起,为此他让宋襄公在龙
都试
。
领着军官们摆了香烛祭奠这些死去者时,周士相心中很不好受。墓碑他一一看了,死去的士兵都很年轻,很多都没满20岁。籍贯也很复杂,几乎贯穿了太平军立营
后的各方面兵员。阵亡的士兵有一些是太平军
香山后主动参军的香山年轻人,
据周士相的安排,廖瑞祥将这些香山兵的亲人从家乡挑选了
来,让他们与后营住在一块,以后可以享受太平军公库拨给的烈属待遇,并且给予他们土地和牲畜以及其他
品的奖赏。
不无动于衷。
宋襄公在龙
都的治理稍有成效后,周士相便正式在香山各地推行。他计划将这一政策
为太平军的固定政策长期实现下去,并且也要将香山的原来居民纳
这一政策,以此让太平军在香山得到更多百姓的拥护,
而让太平军和百姓打成一片,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军民渔
情。可以预见得到百姓支持的太平军肯定会逐步壮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