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瞥了一眼,看见了信上的字迹,顿时“咦”的一声,惊呼出声来。李建成正要去接信,魏征赶紧上前阻止,朝秦川问道:“秦兄察觉此信有何不妥?”
魏征这话一出,李建成立即收回了手。李元吉叫道:“秦兄,这信上是否有巨毒?”
秦川拿过信来,仔细看看了字迹,朝李秀宁问道:“这信真是出自李世民的墨迹吗?李世民怎么会摹仿王献之的书法?”
李秀宁惊奇道:“二哥一直都很欣赏王献之的墨迹,常说他见识高,有魄力,青出于蓝,远胜过墨守成规的父亲王羲之。这有什么不妥吗?”
秦川冷笑道:“妥得很,妥得很。不愧是李世民!”秦川清楚的记得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公然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造成了王献之真迹的大量失传。唐朝之前,王献之真迹远远比王羲之真迹要容易弄到,可是后来经李世民这么一折腾,搞得王献之的真迹变得极为稀少了。如此看来,李世民控制舆论的手段还不是一般的阴险卑鄙。年轻时推崇小王、贬低大王,暗中引导舆论造势,让大家都潜移默化的接受青出于蓝的观点,因此自己强过李渊、李建成也是理所当然的,将来当上皇帝也是众望所归;老了后,怕儿子也学自己的好样跑来逼宫夺位,于是又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引导舆论,让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因此太子不如皇帝也是天经地义的,自然要拥护皇帝才是正确的。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虚伪功夫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众人都被秦川这莫名其妙的举动给震慑住了。过了良久,魏征眼睛开始发亮,显然领悟到了李世民的用心,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细节,但也足可见李世民的野心与大志。魏征道:“秦兄果然高明,竟然观察入微,能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上,推断出重要信息。魏征佩服。”
除了秦川与魏征之外,众人还是没能明白过来。魏征又命人送上笔墨,请李建成展示一下墨宝。李建成也隐隐觉得魏征此举用意绝对不简单,于是大笔一挥,行云流水的写下了曹植的七步诗。李元吉看了默不做声,李秀宁却连连称赞大哥好书法。
魏征问道:“秦兄,你看太子的书法如何?”
秦川道:“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深得‘草圣’张芝之精髓,不错,不错!太子平日里临摹的是《冠军帖》吧?”
李建成甚感欣喜,道:“秦兄果然是行家,目光如炬。张伯英勤学好古,淡泊名利,建成对他的人品与书法都是极为景仰的。”
尚秀芳道:“秦公子既然也是书法行家,可否展示一下墨宝,让我等开开眼界?”
秦川心道:说起草书来,只有唐代张旭能胜过‘草圣’张芝,就用狂草好了,只是应该写些什么好呢?秦川忽然想起死在自己手上的那三万突厥士兵,心中黯然,有所感悟,提笔泼墨道:“誓扫中原不顾身,三万突厥丧汉尘。可怜洛水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建成惊呼道:“左驰右鹜,千变万化!应是草书,但千奇百怪,气势逼人,且大有癫狂之意,这究竟是什么书法?”
秦川也惊讶道:“太子果然好眼光,竟然能一口道破其中的奥妙,如此看来太子对草书之造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是狂草。”
尚秀芳、李秀宁等人却被秦川的诗句给吸引住了,纷纷感叹。李元吉心道:这家伙刚刚才一口气杀了三万突厥人,转眼之间就来猫哭耗子假慈悲,其虚伪与李世民简直不相上下。李元吉高声赞道:“秦兄果然悲天悯人,不愧为佛门圣人。”
魏征却道:“秦兄之狂草自成一家,比之张芝、皇象、钟繇、二王等书法大家,也毫不逊色,不知肯否收太子为徒,传此狂草?”
秦川沉吟道:“太子草书造诣之深,实在超出了秦某的意料,若太子肯潜心钻研,日后必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书法名家。只是一个皇帝过于沉溺书法,往往治理不好国家,将成为昏君。不过这只是常理,也并非绝对的。与太子一起研究下书法也是可以的,但收徒还是免了吧。”秦川起先一下子想到了宋朝赵构和赵佶这两个昏君,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但随即又想到了李世民与李隆基,他们书法好,治理国家也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