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十八章jin一步收买人心(2/2)

奏本都懒的来翻看,大的事务都落在了贺兰上。

一抵达长安,他们上就到李治的灵前,痛哭哀悼!在忠君的时代,臣们最敬重的人就是皇帝,特别是一直在边关驻守的镇边大将!这些戍边的守将在离开京师几年后才回京,最大的期望就是面见皇帝,将这些年戍边的丰功伟绩报告给皇帝,并接受皇帝的封赏!但因为各原因归来的迟了,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大的希望都落空了,如何不伤心!

贺兰之在一步了解此人后,也认同了裴行俭的说法,在武则天面前一力举荐王方翼。因为贺兰之的举荐,再因为王皇后已经死去多年,如今李治也死了,武则天没了任何的担虑,最后同意了贺兰之所请,让王方翼担任兵侍郎职!

朝廷也给予了他们相应的奖赏,在武则天的建议下,皇帝李显同意了她所提的对诸将的封赏,授以薛仁贵为左卫大将军,并被授镇军大将军、黄国公,以阿史那真为右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王方翼为兵侍郎兼左领军卫大将军,被授以昭郡公爵,薛仁贵的儿薛讷为左羽林军将军,并被授以宁县公爵位!其他各归朝的官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奖赏。这些奖赏的提议虽然是武则天提的,但大多是自贺兰之的建言。

贺兰之倒在乐意看到此况。他在与武则天数次密谈后,完全接理朝事的重任下来,以“一已之力”把朝事理的井井有条,让武则天大为惊异。

唐初时候,文韬武略都非常众的大有人在,著名的如李靖、李世勣、李宗、侯君集、裴行俭,他们可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提论朝政得失,并提治国方略;也可以提枪上,征战沙场,都是相之才!但一些著名人却不是如此,如苏定方一样,在“文”的方面就差了一,他们在打仗方面没什么人可以匹敌,但要他们提论朝政得失,却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甚至会提一些不得人心甚至有害天下百姓之举。因生姓耿直,不太会理人际关系,喜直来直往,容易得罪人,与朝臣们关系不太好,因此并不适合担任文职!

御任回京任职的薛仁贵、阿史那真、王方翼等几位大都护及其他官员也在李治驾崩后五天以后,先后回到长安。

因为王方翼是李治那被废的王皇后之堂兄,武则天对其一直心存芥,王方翼因此多年没得到朝廷的重用,直到在贺兰之的建议下担任安西大都护!在安西大都护任上,他了许多让人称的政绩,并数次击败侵的吐蕃人,镇压了落的反叛,表现的有勇有谋,裴行俭对其非常推崇,称其文韬武略俱不凡,数次和贺兰之说过此人可以大用。

薛仁贵和苏定方一样,可以用军事天才来形容,打仗是他们的项,但他们却不是文武兼修之人,并不擅长理朝事,可以说除了军事方面,其他都是弱项,或者说并不擅长。无论是苏定方,还是薛仁贵,也包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真父,及契苾何力、执失思力这些归附的胡将,这些人在战场的征战中鲜有败绩,可以说有勇有谋,但他们文韬方面就差了很多,治国经略方面远不如李靖、李世勣及裴行俭等人,贺兰之明白这一,武则天也应该看了这个,因此并没授以薛仁贵、阿史那真以文职官轶,只授以他军职!而文韬武略俱不差的王方翼则还兼任兵侍郎职!

他们从数千里甚至万里之遥的边关返回长安,已经行了好几个月,原本还需要十多曰才能抵达,但在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都通过驿站快加鞭地赶路,终于提前抵达长安。

在朝廷封赏的诏令下达后,贺兰之禀武则天的意,分别召见了回京的几位御任大都护。他要借职务之便,帮武则天,也帮自己收买一下人心!

归来的这些镇边大将封赏和授职还是有区别的!

只是遗憾无法弥补上,他们只能在李治的灵柩前痛哭涕,以此表示自己的哀伤!

当然贺兰之并不是真正一个人理朝事的,狄仁杰和张柬之这两位得力的将也拉来,让他们帮着他理原本狄仁杰、张柬之无权置之事,狄仁杰和张柬之在推拒了几次后,也顺从了,协助贺兰理事,并给了许多意见!裴炎、李敬玄、郝俊、张文瓘等人的建言虽然对裴行俭造成了打击,但却便宜了贺兰之和他的两位得力将,得到了非常好的理朝事的锻炼机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