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才还说明十四陵的线索在…”越千玲停顿了一下,恍然大悟的笑起来。“是丹书铁券上的铭文,这些都记录在明史中,会一直传下去,永远也不会损坏。”
“李善长,免死铁券2张,己免死两次,
免死一次,最后全家七十余人同时
死,蓝玉,世袭免死铁券一张,结局是灭门,株连一万五千余人死…”越千玲转
对萧连山很淡定的说。“太多了都不用详说,反正最后就一个字,死,朱元璋一共封赏了三十四家丹书铁券,幸免于难的只有两家。”
我,正想说话忽然想起刚才越千玲说的一句话,愣了一下皱着眉
说。
我连忙走到亭外看着对面的胜棋楼恍然大悟的说。
“徐达真有免死金牌!”萧连山很意外的瞪大睛。
“赏赐免死金牌还能有其他意思?”萧连山疑惑的看着我。
“你还别说,徐达还真有免死金牌。”越千玲喝了一回答。
“徐达在莫愁湖并不是让朱元璋龙颜大悦,是让朱元璋起了杀心,而朱元璋留下对联是想告诉后世帝王,不杀徐达是因为天下公,因为徐达有丹书铁券,免其一死。”
“他不光是有,而且免死两次,儿还能免死一次。”越千玲回答。
“徐达有免死金牌?”萧连山好奇的问。
“啊,这不是扯淡嘛,给了免死金牌一用都没有,翻脸照杀无误,这算什么免死金牌啊。”萧连山大吃一惊的说。
“不要去找徐达的丹书铁券,朱元璋一定也会想到丹书铁券也有会遗落的可能,所以他不会把线索放在丹书铁券上。”我淡淡一笑有成竹的说。
“有这玩意当然死不了,犯错了把免死金牌拿来,谁还敢杀啊。”
“看来你还是不明白朱元璋赏赐这些丹书铁卷的真正意思。”
“可这和明十四陵有什么关系呢?”越千玲疑惑的问。
“这群功臣平日都是战战兢兢恪尽职守,可一旦有了丹书铁券,就认为有了护符,不知不觉中会变得的有恃无恐,这就是朱元璋赏赐丹书铁券真正的用意,这群功臣如履薄冰的时候不会犯错,但是松懈下来朱元璋要找一个诛杀的理由就简单多了。”越千玲淡淡一笑回答。
“不是两家,是三家!所有得到丹书铁券最后没被诛杀的除了华和汤和外,还有徐达!”
“明十四陵的线索在丹书铁券里…”越千玲刚瞪大睛
欣喜的表情,慢慢又黯然下去。“明代丹书铁券传世极少,而且分左右两边,这都几百年了,不要说找到徐达完整的丹书铁券,就是找到其中一半也不容易啊。”
没有杀,至于为什么没杀徐达的原因,或许才是明十四陵真正的线索!”我想了想很冷静的说。
我淡淡一笑,转看着萧连山说。
“别文绉绉的,你还是简单告诉我,这后面几句是什么意思。”萧连山问。
“明史里记载,洪武二年朱元璋封功臣,定制丹书铁券,其制如瓦,就是说样像明代的瓦片。”越千玲毕竟是学考古的,对明史看来相当熟悉。“我记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
“你们怎么还不明白,朱元璋留在对联里关于明十四陵的线索就是赏赐给徐达的丹书铁券!”我兴奋的大声说。
“就是说,丹书铁券的反面铭刻个人生平和功勋,正面铭刻赦免的次数,字是用纯金漆刻,一共准备了九十七副,分左右两边,左边给有功之臣,右边存在内府,如果需要用的时候,两者合在一起,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功臣,一共三十四赐丹书铁券。”越千玲心平气和的给萧连山解释。
“千玲,你对明史应该很了解,你给连山说说,这些拿到免死金牌的功臣最后都是什么结局。”我对越千玲笑了笑。
“这个徐达还真是命大啊,都这样了朱元璋也没杀他,就他这样就是有免死金牌也保不住啊。”萧连山淡淡一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