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四六章宣战三更(2/2)

---------------分割---------------

“那你说上错在哪里?”众人一起望向陈恪,期待他能继续的语惊人。

“但是在儒学的统治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问题分析,而是到古人的书籍里寻注解,找答案。”陈恪一脸沉痛:“什么事都要听古人之言、看古人老祖宗是怎么解决的,然后我们大家照搬就是。但古人遇到过三冗问题么?遇到过辽国这样的敌么?遇到过这么频繁的黄河决堤么?没有,统统没有遇到过,那你怎么能要求他们,给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别家的学说,无论解释的再清楚,都给人一糊、玄妙、似是而非的觉。陈恪的学说却给人以清晰、明确、好像,本就应该如此的觉。

“当然是以你的举业为重了,我这异端思想。”陈恪苦笑:“还是等着考完了再玩吧。”

王韶先是看了他片刻,然后缓缓:“虽然不知你这,能不能站住脚,但是…”说着一呲牙,灿烂的笑:“实在太对我胃了,我你到底!”

陈恪讲完才发现,不知何时,净室内外已经站满了人。

便走到王韶:“怎么样,能留下来么?”

“我这个格致知,不一样。”陈恪淡淡笑:“我这个格,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研究、实践。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是你整天扪心自问就能想来的。而是要先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同时去了解这个问题,然后再通过大胆耐心的探索实践,才有可能找到正解。”说着长长舒一:“所谓治国,不就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么?”

好难写的三更啊,累了的和尚求月票!(。如果您喜作品,迎您来起(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但治国,就得解决一国之内产生的问题吧?军事政治、农田利等等各方面的问题都会现,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问题都是新现的…比如大宋朝的三冗问题,以前各朝就从没遇到过。以正常人的思维来分析,肯定是问题分析,拿合乎时宜的办法来。”

陈恪讲的这番理,在后世实在不算什么,但放在宋朝,却是第一个前人的禁锢,告诉大家孔夫是错的。并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摆在世人面前。而不再是儒家那糊无用的大理。

~~~~~~~~~~

众人听了他这番话,都觉着闻所未闻,却又不觉荒诞…那是一迥异于各家学说的觉。

改变些什么。

“理学比之前儒学的步之,就是除了要问古人,还要问自己!”又顿一下,陈恪大声嘲讽:“但儒者除了圣人之言,什么都不懂,却空谈什么格致知。让他们想一辈,他们也找不到正确答案!”

“怎么成我的事儿了?”苏轼就像星空一样哲学,并不觉着这是苦差,只是嘴上不能那么痛快。

“谁让你是我大舅哥呢?”陈恪哈哈大笑:“我过去一趟。”

“那仲方兄说,”王韶神郑重起来,问:“我们如何才能到…治国平天下呢?”他说这话时,其他几个人也都屏息凝神,听他的见。

“别无他途,格致知。”陈恪呷一

“嗨…”众人一齐失望:“这不跟二程一样么?”

他知这样会很累,但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候,为自己的民族些事,义不容辞。

不过同其他家的学说一样,他这理论,本仍然是简陋略、漏的,想要完善起来,尚需时日。

“儒学是我们文明的基,我们华夏民族凝聚在一起,离不开它的纽带作用,这一毋庸置疑。”只听陈恪沉声:“但有一个大缺陷困扰着它自,也阻碍我们民族的发展——它是主张世的,要求我们去治国平天下!”

~~~~~~~~~~~~

“嗯,肯定不容易。”陈恪:“我们以后慢慢来。”说着不负责任的拍拍苏轼的肩膀:“将来这个学说的发扬光大,就靠你了。”

但毫无疑问,在儒学未来林立的山中,陈恪已经占定了一座!

“我怎么有豁然开朗的觉?”苏轼听了之后,把陈恪拉到一边:“只是你嘴也太严了,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

“也对,”苏轼正:“之前的格之学,都是向内的,你的格之学,却是向外的。想让人接受,不是那么容易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