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十三章谋划辽南(2/2)

“还有义助守城的旅顺父老”杨波提醒

靠海吃海?

终于退兵,旅顺也暂时安全了,杨波面临的第一个尴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李惟鸾才是旅顺的主官,即墨营不过是救援客军而已,朝廷一曰封赏没下来,他很多事就没办法动手开始

宗元方,又仔细打量着鞑退兵的情况,看了半天突然问:“知闲,元吉,曰观,你看我们要不要城冲杀一番?兵法不是有云,敌退可击之?”

宗元方大面上无光,便拖了杨波去写报捷文书,他还有些事要和杨波商议。

听到杨波的话,宗元方有些莫名其妙,尚可喜见大人还不明白,便接:“十里外一声炮响,鞑伏兵大,不但城兵回不来,连旅顺都保不住”

在哪里?杨波盯上了两个地方,登州和东江。

旅顺虽然与登州只是一海之隔,但稻?对不起,来,只能小麦,而且每年只能一季,海岛型土地的贫瘠让人心碎,一年一亩小麦只得二百斤,甚至连当粮都差一半,而且这个二百斤的产量已经算是田的产量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辽东人能相信吗?

然而让杨波失望的是,登州陈碧莲回馈来的信息是,愿意到旅顺来屯田的民极少,除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一分外,大分人听说旅顺都连连摇

如何对待这些蛇鼠两端的摇摆份

宴旅顺有功将士!”宗元方豪气万丈的说,鞑退兵,他知兵之名从此坐实,光凭侧击金州这一条功劳他就足可与起潜平起平坐了。

既然登州招募不到多少人,杨波又把光盯上了东江各地的辽东人上,东江各岛大都贫瘠非常,除了那些将领还能走私外,田地什么粮,每年冬季都要饿死不少人,如果自己让他们吃饱饭倒是能招募不少人,但杨波并不愿意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当年袁崇焕断绝东江八个月米粮,东江军民每曰饿毙如山,无数人为了寻一条活路,甚至抱海泅渡登州,沿途又淹死无数。

这个时代没有拖网,渔业不发达,打渔打不到多少,又没有产作,想到这里,杨波皱眉不展。

当年袁崇焕提的所谓的“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不过是那些还没有被后金统治,没有剃过的辽人而已,而文龙则是真正依靠敌占区逃亡来剃过的辽人,把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或策反,或分化,或暗杀,互通信息,老几次兵还未发动,人数,攻打目标就已经放到了文龙的案,可以说早期,这些剃辽人的确为东江立下了汗功劳,但随着复土无望,大明几次与鞑的决战都是以大败收场,很多人的心里悄然发生了变化,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就是死在这上面,王化贞也是败在这上面。

“大人万万不可”

果然,正前方鞑步兵退尽后,一声炮响,北城两侧无数鞑骑兵涌,徐徐而退,这次却是真的退光了。

朝廷里面还有没有这“忠义之士”?

战胜鞑的关键,不是在于城池险要,而是有足够经过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士兵,杨波曾预计,横扫鞑需要至少二十万装备冷兵的军队,或十万装备火绳枪加冷兵的军队,或八万装备燧发枪加各火炮的军队,鞑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靠空喊几句号就能消灭掉的,要实现这个最终的战略构想,他手里掌握的军队必须达到最少五万的底线,这个底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攻略辽南第一步就是人,大量的人

杨波见他们不敢声阻拦,便劝:“鞑有度,退有法,丝毫不见慌之意,我敢打赌,只要我等城追击,十里之内必然斩获无数。”

杨波吓了一大,尚可喜和李惟鸾也是面赫然,这个宗元方还真是敢想,这“敌退可击之”是你家传的兵法吧?

杨波不知,但既然要谋略辽南,至少要到自给自足才行,否则朝廷一卡脖,他杨波就是砧板上的,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杨波倒是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以前只听说过东江落到登州,还真没听说过东江混饭吃的事情,再说东江也没有安全保障,他们宁可拖家带的往内陆相对富裕的地方迁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