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水旱两路,各门各派,诸位男女老少师傅公鉴,本年秋擂,以武会友,由打箭炉虎面喇叭,沱江小龙神黄龙主办,擂台设于成都南门外豹子冈,谨择于八月朔开擂,擂期七天,敬候赐教。”原来是个公帖,下面并不具名,瑶霜一看,擂主内有小龙神黄龙,便明白向自己下帖的用意了。
四川打擂台的风气,明朝万历以后,最为盛行,名曰以武会友,其实武师派别之争,帮会码头之争,以及私人的争雄夺霸,积忿成仇,没法和解时候,便在擂台上解决。凡是上擂台的,并非都是当事的主角,各人都有同门同派的师友,谁也得请出助拳的几位好友,想把对方压倒,争得胜利,但是也有袖手旁观,乘机观摩各派武术的人们,也有存心看热闹,坐山观虎斗的,所以某处一开擂台,人山人海,做卖作买,比戏台下还热闹。主办擂台的人,事先照例在当地官府备案,请一张告示,贴在擂台上,开擂时官府理应派员弹压,可是官府深知上擂台的,十有其九是亡命徒,动拳脚,玩刀枪,说不定出几条人命,好在擂台也有传统的规矩。江湖上争斗,更以经官动府为耻。
擂台不论死多少人命,绝没有一纸诉状告到当官的,因此开擂当口,官府假作痴聋,免去许多麻烦。这样相习成风,擂台上又变成好勇斗狠的出头露脸之地。不论远近,自问有几手的,也得赶这场热闹。也许硬充一角,上台去露脸扬名,反过来说,也许闹得灰头土脸。
瑶霜从小便知擂台是怎么一回事,她接到请帖以后,心里暗暗琢磨:既然人家指名下帖,不去便算认输,连我父母巫山双蝶的名头,都要被我葬送了。凭自己一身功夫,何惧他们。可有一节,被我义母知道,她老人家决不愿意叫我抛头露脸,何况上擂台和人动手呢!再说现已交秋,中秋武闱以后,我和玉郎,(杨展字玉梁)便要成婚,新娘子上擂台,也是笑话。
我父亲如果知道这档事,更得骂我无事生非。这档事,只有和我玉郎私下商量,可是他考武闱是中秋,便是早几天到成都,也在开擂以后了。
瑶霜并不怕打擂,而且很愿意赶这场热闹,瞧一瞧人家有什么出色的功夫。不过她左思右想,很有为难之处,一个从小无虑无忧的雪衣娘,倒被这封请帖难住了。凑巧接到请帖的第二天,丐侠铁脚板来了。瑶霜大喜,正苦没有妥当的人,捎信与玉郎,铁脚板出名的飞毛腿,成都到嘉定,几百里路程,在铁脚板一双铁脚上,用不着骑马坐船,一天便到。只是铁脚板和七宝和尚一般有古怪脾气。不向他说明其中细情,休想他出力。瑶霜设法,先用好酒好肉款待铁脚板,待他吃喝到差不多时,掏出那封请帖来,向铁脚板面前一搁。不料铁脚板一看到这封请帖,酒杯一搁,嘴上连喊“奇怪!奇怪!”一双怪眼,向瑶霜瞅了又瞅,蓦地跳起身来,拍手大笑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我便为这事来的,想不到你也有份,倒省得我求你帮忙了。”说罢,从自己怀内,掏出绉得一团糟的一封柬帖,往桌上一掷,用巴掌把柬帖熨了熨,瑶霜看时,封皮上写着“岷江龙头丐侠铁脚板陈师傅亲启”一行宇,瑶霜肚里暗笑,我这顿酒肉白喂他了,原来他急巴巴赶来,求我助拳的,正想问他,铁脚板已开口道:
“我却奇怪,你父亲现在是得道高僧,久已不涉红尘,你呢,在杨夫人百般爱护之下,已是千金小姐的身份,何况不久便做新娘子,我还想偷偷地请你帮一下忙,有点不便张嘴,不料你自己和华山派的人,结上梁子,这事奇怪,而且奇怪得出我意料之外,我得问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