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07)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
已达20余万
,为江南人
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
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089),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
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
市,民饮称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
修在《有
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
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狼泊,
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
城”,内建
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
,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易甚盛,万
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曰本、
丽、波斯、大
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2)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天宝元年(742)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
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
、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
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
也逐渐增加,唐贞观(2749)中,已有5万余人;到开元(7374)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
岸之一。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
溉。又继李
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人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
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
良,能生产
许多
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国内享有盛名。
吴越王重视兴修利,引西湖
输
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
倒
,减轻
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
畅通,促
了与沿海各地的
上
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
。
经过北宋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29),置行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
、新城、盐
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38)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
,西至万松岭,东抵候
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
行
及御
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
激增。到咸淳年间(25274),居民增至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
也达43万余人。
杭、富、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07),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