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章倭寇敉平上(2/4)

俞大猷面向廖志纬:“下官先治军福建,而后广东,尝闻廖先生佐元敬排解义乌乡矿械斗,继而招募新勇,又不避险难,寻得徐达兵书,献计于闽南军前,设阵‘牧’,毙萨王,攻克漳浦,一役而定胜局。且不谋名利,布衣幕僚,真正清智能之士,下官由衷景仰,望廖先生教我。”

俞大猷得报,领众将于州城门外,等待戚家军到来。州百姓闻戚家军粤,涌至城外,列于官两旁,都想亲看看这位威震浙、闽,使倭寇魂亡胆裂的戚总兵。

那樵夫:“烦问目一声,这可是汪义首领的驻地?”

戚继光遥见逾大猷跨立于城门外,遂命全减速,缓缓前,至距城三十丈鞍下,履步而行。俞大猷见状,也下迎了上去。

一倭兵:“刺探我军情,定是细,捆起来!”就要上前。

近午,但见东北官上尘土飞扬,五千官兵,飞奔而来,队在前,步兵在后,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旗开,戚继光全副戎装,跨一匹雄伟的白,走在最前,威武之状,俨若天神。

且说这日酉牌时分,河田镇外来了一个樵夫,腰板斧,肩背一捆柴,至东乡太郎驻地探缩脑,东张西望。有巡逻的倭兵看见,喝:“什么人?来此作甚?”

廖志纬:“今我等使反间计,有一个绝好的条件。据小生所知,东乡太郎为日本七段武士,却总领倭寇余,汪义系日本八段武士,则屈居其下。况汪义是汉人,缘田中雄一为倭寇目,而东乡太郎狡狯多智,素为田中雄一所嫉,故此怀恨田中雄一已久。东乡太郎因田中雄一关系,本与汪义不甚洽,而今在患难中,才暂解夙怨,狐兔同**。依小生愚见…定收奇效。”

年关将近,官兵在山里奔波了几个月,斗志渐懈。俞大猷命各路官兵回原防地休歇,养蓄锐,准备来再战。东乡太郎趁官兵回防地休歇过年之机,奇兵袭击河田镇,一举而下,遂自率众移驻河田,俯瞰陆丰,州为之震惊。东乡太郎又命郎八守南岭,汪义守龙村,于是由原来的犄角之势而变为鼎足之势。

戚继光:“倭寇残逃窜粤境,扰俞公清悠,实末将之过也。漳浦之役末将未能设网严密,以致余寇逃脱。俞公伏甲州城下,戮杀倭寇锐三停,此功非浅也。广东久无战事,况士卒矮而力弱,不似浙江义乌兵剽悍勇猛,致倭寇得以苟延残,非俞公之无为也。末将自接廷旨后,曾同廖先生计议平倭之策,廖先生满腹经纶,故请见于俞公。”

那巡逻领队的小:“慢着。谅他也跑不掉,且问个清楚。”问:“你是何人,找汪

廖志纬:“二位将军太抬了,小生不禁汗颜。为今日平倭事,小生窃以为,可使反间计。”

福建泉州开设万隆珠宝店,作为瞭望官兵与海商船动向的暗桩,因他通晓中国掌故,便派他去当大掌柜,并使用中国化名乌南国。他一直以为不得志,应该派他去带兵打仗,而不应该要他弃武经商,但他王知遇之恩,是以十分卖力。如今在倭寇全面溃败之时,他方才掌握兵权,而且将中国兵法用得得心应手,打了两个小胜仗,又得郎八来投,故此沾沾自喜,雄心不已。

到了书房,分宾主落坐。俞大猷:“自福建兴化一别,倏忽两年余,元敬又著战功。同安、漳浦两役,只杀得倭寇卸甲空,几至覆灭。有一倭寇窜广东莲山中,因下官治军无为,致使倭寇未有殆尽,残仍旧猖獗,实是惭愧之极。今元敬奉旨粤,定有破敌良策,望不吝赐教。”

俞大猷:“我等如何使反间计?请廖先生赐告以详。”

次年,广东告急,倭寇有死灰复燃之势。朝廷命戚继光率师粤,会同俞大猷剿寇,务必全歼,永免后患。戚继光接旨后,随即署了福建海防,便率福建兵赴粤。

却说戚继光在漳浦一战大胜,折倭兵一万五千,且毙倭酋萨王、大将军三留弘文、折冲将军田中雄一,即飞章京告捷。有廷旨嘉奖,命原地休整,待全歼倭寇后论功行赏。

俞大猷大摆酒宴,为戚继光及福建诸将接风洗尘,并犒劳了戚家军士卒。宴毕,俞大猷请戚继光先至书房计议军机,还邀请了廖志纬前去参赞。

戚继光躬抱拳:“末将参见总镇大人,甲胄在,恕不能全礼。”

俞大猷、戚继光称善。

俞大猷也躬还礼:“元敬何至于斯!你我位皆总兵,邻省同僚,如此重礼,下官惶恐之至。”二人跨上鞍,并辔城,戚家军将士也随主将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