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倒不是说希特勒对波兰人怀有友好感情——根据他的标准,波兰人是低人一等的下人。
从他上台伊始,希特勒就将波兰问题降到最小的程度,并于1934年与华沙签订了有效期为10年的互不侵略条约。
在公开场合,他炫耀德波友好,而且,人们还记得,他邀请波兰人参加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波兰人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邀请。
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宴会的帐最终是要由客人来付的。
在慕尼黑会议后一个月,帐单被送来了——里宾特洛甫邀请约瑟夫利普斯基大使前往贝希特斯加登的格兰德饭店与他共进午餐。
里宾特洛甫说,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他建议——他的态度非常友好——波兰将但泽归还德国,允许德国建造联结东普鲁士和德国其余部分的走廊。
作为报答,德国允许波兰使用但泽这个自由港,保证其目前的边界不变,并延长双方签订的条约。
由于许多有影响的波兰人士也与希特勒一样,害怕仇恨犹太人,和平解决这一分歧似乎不乏希望。
但,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上校,一再拒绝希特勒要他访德的邀请。
对希特勒这样一个人,两面手法是不能无限期地玩弄下去的。
贝克终于被迫接受希特勒的邀请。
1939年1月初,贝克来到了贝格霍夫。
如果他害怕像许士尼格、提索和哈查那样,受到大声呵斥,那他就错了:他又愉快又惊奇。
没有威胁,只有yin*,希特勒只暗示可能要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对波兰,则将给予更多好处。
这套手法失败了。
贝克大耍外交辞令,连归还但泽一事都不予考虑。
数星期后,里宾特洛甫来到华沙,意在重提德国之建议。
波兰人请他跳舞、看戏、打猎,以及没完没了地请他吃鱼子酱和喝绿色的伏特加酒。
在谈判桌上,除了得到更多的波兰人的迷人的诱惑力外,他什么也未得到。
威廉大街有谣言说,由于贝克一再拒不接受他认为是最慷慨的建议,希特勒高喊说,对付波兰人的唯一办法是威胁。
3月,用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身上如此灵验的办法,便确立下来了。
里宾特洛甫警告华沙,波兰对日耳曼少数民族的暴行越来越不能忍受了。
接着,戈林的报纸《日报》便开展攻势,攻击说,日耳曼妇女和小孩在波兰的街头受到骚扰,日耳曼人的商店和房屋都被涂上了柏油。
贝克不但未被吓倒,反而于星期二把德国大使找来,发出了自己的威胁:任何企图改变但泽现状之尝试,均将被看作是反对波兰的侵略行为。
“你想在刺刀尖下谈判!”德国大使喊道。
“那是你们自己的方法”贝克说。
波兰此次以及在其它场合表现出来的勇气,获得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报答:伦敦主动提出,若波兰遭到纳粹侵略,英国将给波兰提供军援。
贝克“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在3月的最后一天,张伯伦“形容憔悴”步入下院后,一**坐在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