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在奥地利全境,当地的纳粹分子开始示威游行。
动乱的中心是格拉茨,在那里在许士尼格演讲过程中,市政厅楼顶升起了卍字旗。
他们藐视政府关于不准举行政治集会的禁令,宣布了周末举行有全国6.5万名党员参加的集会。
许士尼格立刻作出反应,向格拉茨派出了军队,轰炸机和装甲车。
纳粹分子只好龟缩一旁,取消了集会,但这也安慰不了许士尼格什么。
这次骚乱本应由赛斯—英夸特的警察部队而不应由陆军去平息的。
希特勒对奥地利的威胁恫吓,也激怒了法国人。
法国向伦敦建议,由两国共同向德国发出照会,提出抗议。
这个提议是于不吉的时刻抵达伦敦的。
那时,安东尼。艾登刚刚辞职,外交部暂时无人领导。
奥地利事件尚未激起英国公众的热情,而首相仍在致力于执行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再者,不断贬低奥地利事件的意义的伦敦《泰晤士报》又在为张伯伦加油打气“从根本上说”它发表社论称“两个德语国家之间所能得到的最自然的东西,莫过于互相谅解”
戈培尔说“奥地利是绝不反对日耳曼人的。”
再没有比他这句话更令人信服的了。
3月初,大不列颠王国已铁定要执行绥靖政策——已无可挽回。
3月3日,英国驻德大使尼维尔。汉德逊爵士拜会总理府,通知希特勒说,英国政府原则上准备与德国商谈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汉德逊竭力装作友善和绝对正确“他那副十足的英国绅士派头”译员施密特回忆说“总使不能容忍‘雅士’的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发怒。”
汉德逊整整花了10分钟才把来访的目的讲清楚:真心诚意地要改善两国的相互关系。
他说,为了解决装备限制和轰炸限制等严肃的问题,以及和平解决捷克和奥地利等问题。
英国准备作出某些让步。
希特勒准备为欧洲安全和和平作出什么贡献呢?在维也纳,冲锋队和纳粹同情分子今晚高喊“欢呼胜利!欢呼胜利!”明晚高喊“希特勒万岁!”越过多瑙运河,闯进犹太人居住的里奥波德斯达特区。
对手们则高喊“许士尼格万岁!”“红白红,至死不屈!”予以对抗。
他们经常发生冲突,直到警察挥舞警棍前来,冲突才算告终。
一般说来,挨打的总是爱国者,因为警察更多地忠于内务部长赛斯—英夸特,而不是总理许士尼格。
在绝望中,许士尼格于3月7日向墨索里尼提出呼吁,警告说,为了挽救时局,他可能举行公民投票。
墨索里尼回话作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