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
,亦当中,无有偏侧
。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铉尝自谓:“吾晚年始得匾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长,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
王鉷据陕州,集天下良工画寿圣寺,为一时妙绝。画工凡十八人,皆杀之,同为一坎,瘗于寺西厢,使天下不復有此笔。其不
如此。至今沿有十堵余,其间西廊“迎佛舍利”、东院“佛母
”最奇妙,神彩皆
飞动。又有“鬼母”、“瘦佛”二
差次,其余亦不甚过人。
此画格。
余从辽喜学书,尝论曰:“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无法。凡字有两字、三、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若笔画多寡相近者,须令大小均停。所谓笔画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乂’、‘木’、‘几’、‘又’四者大小皆均。如‘尗’字,乃二字合,当使‘上’与‘小’二者,大上长短皆均。若笔画多寡相远,即不可
牵使停。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如从
、从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齐:‘釦’则取下齐。如从尗、从又、及从
、从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则‘叔’当取下齐,‘喟’当取上齐。”如此之类,不可不知,又曰:“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此古人良法也。
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后转为楷字,愈益讹舛,殆不可考。如言有
为吴,无
为天。
字书“吴”字本从
、从夬,音捩。非天字也。此固近世谬从楷法言之。至如两汉篆文尚未废,亦有可疑者。如汉武帝以隐语召东方朔云:“先生来来。”解云:“来来,棗也。”
“棗”字从朿,音刺。不从来。此或是后人所传,非当时语。如“卯金刀”为“劉”“货泉”为“白
真人”,此则
于纬书,乃汉人之语。
劉字从、音酉。从金、如、、皆从扊,非卯字也。货从贝,真乃从
,亦非一法,不积压缘何如此。字书与本史所记,必有一误也。
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其后随太宗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復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易之,元不曾
圹。本朝
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
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余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復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
鲤鱼当胁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十字,故谓之鲤。文从鱼、里者,三百六十也。然井田法即以三百步为一里。恐四代之法,容有不相袭者。
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余篇,在其四世孙奕。偓天復中避地泉州之南安县,
孙遂家焉。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
其手集,字极淳劲可
。后数年,奕诣阙献之。以忠臣之后,得司士参军,终于殿中丞。又余在京师见偓《送拦馍先恕
,亦墨迹也,与此无异。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竹。蜀平,黄筌并二
居宝、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
,妙在赋
,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
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
,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已,言其画
恶不
格,罢之。熙之
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
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
《名画录》:“吴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观者莫不惊呼。”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
,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
细,则以一指拒
以为準,自然均匀。此无足奇。
妙
,不在于此,徒惊俗
耳。
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
传至今。
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
源及
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
象;远观则景
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
远,悉是晚景;远峰之
,宛有反照之
。此妙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