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因为人情的缘故忽视了众人的议论,而不知道有自己不对的地方,但是衹要有一个人在私下议论,就会流传天下。您虽然富贵在身,但士人却不称赞,好比反穿着纯白的狐皮大衣一样,华而不实。古人很忌讳这样的事情,所以他们屈尊费心,以寻求贤能的人作为己任。经传上说:因为贤人难得,所以说办事不能坐等贤人到来;因为食物难得,所以饱食就不能坐等食物送来。还有比这种等待更严重的情况。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都绰绰有余,经学造诣超群绝伦,因为在朝廷无阶升迁,衹得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将军如果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
这时,发生了H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说:臣听说五帝礼不相同,三王的政教各异,民情风俗很不同,原因在于时代变化了。陛下亲施圣德,开启天下太平之路,怜悯触犯了法律禁令的愚昧官吏和百姓,年年大赦,让百姓改正行为,自我革新,遣确是天下幸事。臣看到大赦之后,巧佞奸邪没有减少,今天大赦,明天又犯法,紧跟着又入狱,这大概是劝导百姓不得要领吧。一般说,教养百姓,如《孝经》所说:“陈述道德仁义给他们听”“公布好坏标准给他们看”,观察他们的失误而明确行为规范,因此行动就会和睦相处,抚慰就会安宁无事。现在风俗是贪取财利鄙视仁义,喜好声色,崇尚奢侈,轻视廉耻,放纵荒淫,纲纪失去秩序,关系较远的妻妾娘家超过了同姓骨肉的本家,亲戚之间的恩情淡薄,藉婚姻结党之风盛行,相互之间苟且徼幸行事,卖身求荣。他们仍不改其本来的面目,虽然每年都大赦一次,刑法也很难置而不用。以臣愚见应该彻底地改变这种风气。孔子说: “能以礼节谦让治理国家,靠什么呢?”朝廷是支撑天下的梁柱。公卿大夫之间相互遵循礼节,恭敬谦让,那么百姓就不会互相争斗;大臣们爱好仁义,乐于施舍,那么百姓就不会使用暴力;上面崇尚高风亮节,那么百姓就会注重品行;上面温柔宽大,那么百姓就会相互爱护。以上四点,是开明的君主之所以不行严厉的刑法而能改变天下的风气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朝廷上有冲动无理的争论言行,下面就有争斗的祸患;上面有独断专权的人,下面就会有不谦让的人;上面有争胜的大臣,下面就会有相互伤害之心;上面有贪财好利之臣,下面就会有偷盗行窃之民:造就是时俗变化的根本原因。当今俗吏治理国家,都不根据礼节谦让的原则,而推崇强暴取胜,贪取财利并倾慕权势,因此犯法的人很多,奸邪不能制止;即使用严厉的刑法,仍然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这不是他们的天性,而是由于当政者没有教化好。
我个人研究《国风》,其中的《周南》、《召南》受圣贤之人的教化很深,因此表现得品行忠厚,不淫其色而知廉耻。郑庄公崇尚勇武,其国人就空手搏虎;秦穆公注重信誉,士人就多以死相从;陈夫人爱好巫术,百姓就大肆祭祀;晋侯喜好节俭,他的百姓就积财聚物;周太王躬行仁义,邻国就崇尚宽恕。从以上可以看出,治理国家在于提倡一种可效法的时俗风尚。时下的风俗,虚伪浅薄、嫉妒陷害,不谦让到了极点。我听说教化的普及,并不是要到每一家,去对每…个人进行说教。衹要贤德的人处在正位,有才能的人安排适合的职位,朝廷崇尚礼节,百官注重谦让。道德教化,由内到外,从身边开始,然后百姓知道效法的准则,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善良起来。这样百姓安乐,阴阳和合,神灵感应,喜庆吉祥的气象就会出现。《诗经》说: “商都的礼俗昭然可以仿效,是天下四方的榜样。长寿安康,以此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这正是成汤之所以实现国家大治,保全子孙,改变异方风俗,使远方之人归附自己的原因。现在长安是天子的京师,亲自承受圣上的教化,但是长安的习俗无异于偏远之地,从郡国来的人无以效法,有的看到奢侈靡乱的风气反而仿效。这是教化的根本,扭转风俗的关键所在,是应该首先端正的风气。
我听说天地与入之间,阴阳之气相互感应,形成灾异或祥瑞,善与恶相互衍化,在下层百姓发生的事情,在上层一定有征兆产生,阴阳之气的变动互有感应,阴变静就转化为动,阳被遮蔽则明就会变暗,洪涝或干旱的灾异也就随着到来。现在关东年年饥荒,百姓贫乏穷困,有的地方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造都是由于赋税太多,百姓上缴的过多,而官吏安顿百姓不称职的缘故。陛下敬畏上天的警告,爱惜怜悯百姓,自己很节约减省,减省甘泉、建章宫的卫兵,停罢了珠崖郡,停止武力,推行文治,将要继承尧舜那样的盛世,而避免像殷周那样的衰落。大家看到罢置珠崖郡的诏书后,没有不欣喜的,人人都以为将要看到太平盛世了。因此,陛下应该立即减少宫殿皇室的费用,省却奢靡华丽的装饰,修定规章制度,整治朝廷内外,重用忠良正直之臣,疏远巧言佞色之徒,禁止郑、卫淫声,宣扬《雅》、《颂》礼乐,推举有卓异才能的人,广开直言相进的渠道,任用仁慈贤良的人,罢免残忍刻薄的酷吏,表彰高洁清白之士,博览《六艺》的大意,明察前代治国的要领,通晓自然变化之道,推广和睦相处的风气,来推崇至高无上的仁政,匡正败坏的风俗,改变百姓追求的欲望,让世人都清楚地知道朝廷所推崇树立的榜样,让道德风气在京师弘扬光大,让好的名声远播到国外去,之后,教化就可以实现,礼节谦让也就可以蔚然成风。
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进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