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
接之
浸以不章。
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
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
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
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
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
《武德舞》。《礼容》者,主
《文始》、《五行舞》。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
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皆因秦旧事焉。
周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
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
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
。内则致疾损寿,外则
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
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
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
夏曰:“寡人听古乐则
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
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人
,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
》,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B324》,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
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B324》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茂也。《六
》,及
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
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
用张陈,《周官》
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
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
。国
者,卿大夫之
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故帝舜命夔曰:“女典乐,教胄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简而无敖。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
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
,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
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锽锽,磐
锵锵,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
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
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
类者也。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
之音犹在,是谓
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
,心耳浅薄,则邪胜正。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
声,用变
正声,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
而奔散,或适诸侯,或
河海。夫乐本情
,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
秋时,陈公
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
适齐闻《招》,三月不知
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之甚也。
大孝备矣,休德昭清。张四县,乐充官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
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
弦
人声,
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
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
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
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
,更名曰《安世乐》。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
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
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
;
辟邪散之音作,而民
。先王耻其
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
,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异五常之行,使之
而不散,
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暢
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
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初,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
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
为原庙,皆令歌兒习
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
,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
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
星止集于祠坛,天
自竹
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