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々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意乎!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方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原谁澄?
译文
(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
《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训诂,叫做《鲁诗》;齐人辕固生解说的《诗》,叫做《齐诗》,燕人韩婴解说的《诗》,叫做《韩诗》;三家都立博士。赵人毛苌解说的《诗》,叫做《毛诗》,没立博士。
◆高诩传,高诩字季回,平原郡人。曾祖父高嘉,用《鲁诗》教授元帝,官至上谷太守。高诩的父亲高容,年轻时传高嘉学,哀帝、平帝时为光禄大夫。高诩因父亲的关系任郎中,世代传授《鲁诗》。因言行清正有操守而著名。
王莽篡位,父子二人假称眼睛瞎了,逃走,不做王莽的官。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举高诩,征为郎,授符离长。去官之后,征为博士。建武十一年(35),授大司农。在朝廷因居官方正著名。十三年,死在任上,赐钱及墓田。
◆包咸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年轻时为诸生,在长安学习,以博士从细君为师,学《鲁诗》、《论语》。王莽末年,回乡里,在东海境被赤眉贼拘执。十多天,包咸早晨晚上诵经自如,赤眉贼奇怪,把他遣发走了。因此住在东海,造精舍讲授。光武即位,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太守黄谠任户曹史,想找包咸去教授他的儿子。包咸说:“礼有来学的,没有去教的。”黄谠就送儿子去向他请教,以他为师。举孝廉,授郎中。建武中,入朝廷教授皇太子学习《论语》,又作《论语》章句。授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62),升大鸿胪。每进见皇上,皇上以几杖赐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经传有疑义,常派小黄门到他家里去问。显宗认为包咸有老师的恩德,生活清苦,经常赏赐珍玩束帛,俸禄也比各公卿多,包咸都散给诸生中最贫困的。病重时,显宗亲自去看视。
八年(65),年七十二,死在任内。儿子包福,授郎中,也是用《论语》入朝廷教授和帝。
◆魏应传,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年轻时好学习。建武初年,去博士学习,学《鲁诗》。关门学习,不交结朋党,京师人都称赞他。后来归家作郡吏,举明经,授济阴王文学。因病免去官职,教授山泽中,生徒往往几百人。永平初年,为博士,升侍中。十三年,升大鸿胪。十八年,授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79),授五官中郎将,诏令入朝授千乘王伉。魏应通晓经术,品行修洁,弟子自远方来学的,在册的几千人。肃宗非常器重他,多次进见,在皇上面前讨论疑难,受到特殊的赏赐。这时集合京师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魏应专门解释疑难,侍中淳于恭报告皇上,皇上亲自到会主持,与石渠旧事一样。第二年,魏应出为上党太守,征授骑都尉,死在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