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兵征(2/2)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遂自荐,要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大的兵力优势,向鲁率发起猛烈攻。但接连三次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击。鲁军于是凭借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庄公见齐军败退,急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廷内发生动亡在外的公小白和其兄公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在这场齐国内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纠一边,并曾公开兵支持公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休。公元前 684 年,齐桓公自恃实力大,不顾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

的气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理了。”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旌旗歪斜,才知他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阵不周,旌旗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惊奔,兵车折轴”“此大败之征也”

例证

武王说:“好啊!”

“胜负之征,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