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率军讨伐中山国,乐羊率领军队攻中山国后,遇到了顽
的抵抗,
展十分缓慢,用了一年时间,仍没有取得胜利。因此国内
言四起,蜚语纷纷。有人说:“乐羊无能,应尽早撤换,以免劳民伤财,徒损国威。”有人说:“乐羊本是将才,久战不决,必定是别有用心,用意拖延。”更有人说:“乐羊是利用时间争取民心,以便在灭亡中山后自立为王。”还有不少人上书说:“常言虎毒不
,而乐羊竟能忍心吞
自己的亲生骨
,这
人如不趁早撤换,必将养虎为患。”魏文侯听到这些
言蜚语,看了这类奏章,心中暗想,乐羊在开始
攻中心国时,他的儿
被中山国王烹杀,并将羹汤送给乐羊,乐羊毫不迟疑地尽饮一杯。这一举动,只是为了表明对我的忠诚和必胜的决心,这样的人决不会背叛我。我如轻信
言,临阵易将,不仅会使大将蒙冤,更重要的是贻误军机。于是,便将那些奏章放
一个匣
中,照旧给乐羊补充兵员,输送给养,支持乐羊继续
攻。随着时间的推移,检举乐羊的奏章也越来越多,魏文侯认定全是捕风捉影的不实之辞,照例放
匣中。时经三年,
例证
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
奔驰,兵未
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
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检举信件竟装满了整整一个匣。
乐羊苦战三年,终于取得胜利,灭亡了中山国。他带领军队回朝后,魏文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在宴会上,乐羊自觉劳苦功,满脸喜
,频频举杯,并等待文侯封赏。但文侯绝
不提封赏之事,直到宴会结束时,才令人送给乐羊一个匣
。乐羊认定封赏定在匣中,兴
采烈地回到家中,打开匣
一看,既无加官晋爵的诏旨,也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贵重
品,只有满满一匣书信。乐羊看完全
书信,心情激动不已,自言自语地说:“没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乐羊早就
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战功呢?”随即穿上朝服来到王
,一见文侯纳
便拜:“微臣浅薄无知,只想到自己
生
死的功劳,却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如今才知灭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决策,乐羊不过略尽犬
之劳而已!”魏文侯见乐羊收敛了恃功倨傲的情绪,才重重地奖赏了他。魏文侯任贤拒谗、信任将帅的事迹,常为后人所称
。
武王说:“说得好啊!”
“军不可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给予将帅以充分的信任和机动指挥的权力,是作战指挥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否则,如果国君从中
预掣肘,对待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必然会
扰前线将帅的决心和计划,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古今中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魏文侯任贤拒谗、临阵不易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