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是《文师》篇提的一个重要观
。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商朝末期,由于隶主贵族阶级对
隶和平民
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纣王帝辛,更是暴
侈,他自恃才智,大兴土木,营造离
别馆。调动了许多
隶,修建方圆三里、
达千余尺的鹿台,里面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同时又修建了一个大仓库,把从各地搜刮来的粮
全
装在里面。纣王对都城雄伟的
殿还不满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郸的范围年,修建了许多
耸
云的离
别墅,投放很多珍禽异兽。还“以酒为池,悬
为林”,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商纣的例行逆施,激起了广大
隶和平民的刻骨仇恨。为了镇压
隶和平民的反抗,商纣制订了许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该刑是先用铜
成大圆
,上面涂油,用火烧
,然后让犯人在又
又
的铜
上爬行。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
酱。还有一
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条一条晒成
。纣王的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
烈的反抗。纣王的叔父比
见他
无度,国势危殆,冒死劝谏,劝他修善行仁,被纣王剖腹验心。许多大臣看见商己无可挽救,纷纷逃亡。纣王众叛亲离,成了独夫民贼,整个社会
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的混
局面。
与日薄西山、摇摇坠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特别是文王姬昌即位后“
谋修德以倾商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准备推翻商朝。在政治经济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饥而不征,泽粱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护,从而使局的势力迅速壮大。文王逝世后,他的儿
武王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方针。在作好一切准备后,向商发动了
攻。在牧野击败商军,商朝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举火自焚,落了个死无葬
之地的可耻下场。商朝六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在商的废墟上,一个新兴的王朝周朝诞生了。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
;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
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云散;默默无闻,不动声
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
乐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
争取人心的办法。”
例证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仁
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
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
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
。王
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问:“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