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惧诫(10/10)

的。”等到杨坚当了宰相的时候,他笑着对郭荣说:“从前你的话果然应验了。”到了后来,杨坚最终代替了北周王朝。

[从前周武王率兵到了殷商,将要与纣王的军队打仗,纣王的士兵非常强盛,因此武王害怕地说:“整个天下都认为商朝国土广大,周朝国土狭小;认为商朝的人口众多,周朝的人口少;认为周朝的国力弱小,商朝的国力强大;认为周朝的形势危险,商朝的形势安稳;认为周王是诸湖,商纣王是天子。我们凭着这五项短处,去对抗商纣的五项长处,果真能够成就功绩。事业吗?”姜太公说:“大王你不要害怕。所谓的广大,是指能够得到天下所有百姓的拥护;所谓的众多,是指能够得到天下民众的支持;所谓的盛大,是指能有号召天下人的能力;所谓的平安,是指能够满足天下人的愿望;所谓的天子,是指能做到与天下的人相互爱戴、爱护,如同父亲与儿子相爱那样,这样才是大子。今天我们的举动是替天下的人铲除消灭贪婪的强盗呀。

周朝虽然小,只铲除一名贪婪的强盗,还不应当吗?”周武王非常高兴,说:

“什么叫做残贼呢?”姜太公说:“收罗天下的珠宝、玉石、美女、金银、绫罗绸缎,占有之心从不满足,这叫做贪婪;任用残忍凶暴的官吏,杀害没有犯罪的人,从不使用律法的规章,这就叫做强盗。”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做出贪婪的强盗所干的事,即使再强大,也会灭亡啊。所以知道能够称王之人的威势,并不在于所拥有人数的多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隋高祖杨坚死后,埋葬在太陵。最初,杨坚病重的时候,将派使臣奉他的御旨召杨谅进京。杨谅当时正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周围地区)镇守,听说高祖驾崩,而且又听到杨素要篡夺皇位的流言,非常害怕,认为高祖死后,京都派人召他的诏书是假的。于是他派遣军队,进行自我防卫,要阴谋发动叛乱。他向南袭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攻占了这个地方。

[杨谅最初反叛的时候,王頍劝杨谅说:“大王属下的将领官吏,他们的家属都在函谷关以西,要是用这些人,就应该长驱直人,直捣京都,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要是只打算割据占有过去北齐的地盘,就应该任用关东人。”杨谅没有听从他的话,因此失败了。]司兵参军裴文安劝说杨谅道:

“用兵打仗应是宁拙而求速胜,没有听说过弄巧并行动迟缓能成功的。现在先皇的棺木尚存放在仁寿宫、朝廷派人统兵东来,行动开发得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假如你派几万名勇猛的骑兵,披上铠甲连夜出征,直接开向长安城,用不了十天就可占领长安,然后再提拔那些不得志的人,授予他们很高的权位,选派亲信人员做为骨干,让他们一同防守京城,那么崤山以东的州府县城就不归杨素等人所有了。然后大王你敲击着战鼓向西发兵,声威和气势震摄四方,那么天下就可以挥手而定了。”杨谅不听从裴文安的建议,他亲自统率大队人马屯据在并州和介休之间。皇上杨广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害怕,于是召见大将军贺若弼商议这件事情。贺若弼说:“汉王是先帝的儿子,陛下你的弟弟,身居地方最高长官,担负重任,声势威名远扬,众所周之,普天下的人都拜服于他,所以他的起事是必然的。他们的战略只有三种:

长驱直入函谷关,直捣京都,向西抗据朝廷的六军,向东占据崤山以东广大地区,这是上策,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归谁所有就不可知了;把大军屯据在蒲州,派五千骑兵封锁潼关,恢复过去北齐的地盘,占据后并在这个地方建都,这是中策,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与他们拼比力量了[过去的地盘是指北齐时国土,不是今天青州地区的齐地];假若杨谅自己驻守在太原,只是派遣他的将领前来进攻,这是下策啊,如果是这样,他就一定会被我们擒获的。”皇上说:“你试为我算计一下这件事情,他们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计策呢?”贺若弼说:“杨谅手下的萧摩诃是一个亡国之将,杨谅不可能与他谋划大事;裴文安虽然年轻而贤能,但不能被任用;其余的人都是一群小人,顾念贪恋自己的妻子儿女,苟求自身的平安,他们绝不会远征,因此杨谅必定是派遣一支军队来攻取蒲州,自己留守在太原,做为他的老巢。我以为杨谅必定采取下策。”事情果然像贺若弼所预料的。皇上于是任用杨素为大将,打败了杨谅。

[最初,汉王阴谋做乱,声称要讨伐杨素。司马皇甫诞劝阻他说:“大隋朝据有天下已经二十多年了,天下百姓太平无事,民心很难动摇,这是其一;所有的民众都讨厌战乱,人人都想过安乐的日子,既使是舜、禹复生,他们的威望也不能使百姓顺从,这是其二;太子杨广聪明神武,名字应验于图谶,杨素都不敢居于他的车毂之下,哪里还敢有什么妄想,这是其三;当今各诸侯王分别据守自己所属的州郡,朝廷内外相互牵制,这样的形势是不可以举事的,这是其四。朝廷凭借这四项有利于安稳的情势,安抚统治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兴祸作乱,从没有听说过呀。”汉王杨谅没有听从皇甫诞的劝戒,所以最终失败。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天下的人没有向往叛乱的心思,国家也没有土崩瓦解的征兆,那么既使拥有吴、楚(指西汉时叛乱的吴、楚等七国)等国那样众多的人数,也不可能成功,况且那微不足道者呢?所以先王获取淡泊清净的好名声,忧心怜惜人民的痛若,这些行为就是出于安邦的目的吧!]

隋炀帝亲率六军攻打高丽,当时任礼部尚书、楚国公的杨玄感依靠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反叛。李密劝说杨玄感道:“天子远征于辽东之外,那个地方就是距离幽州也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的阻挡,北面有胡人的军队成为后患,中间夹着一条道路,可又极其险恶。现在你率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地[相当今河北省蓟县、三河县、玉田县、丰润县一带],扼住这条路的咽喉要塞。征伐高丽的隋军向前面临高丽军队的阻挡,后退没有归路,不出一个月,隋军的军粮必定消耗殆尽,挥手一召,隋军的兵士自会投降,不用战斗就可以击败他们,这是上计;[一种说法称:现在隋炀帝率军在辽东,没有觉察到我们的行动,分遣一万军士迅速出发,把守住渝关,断决他们的归路,用不了一个月,他们的粮草必定断绝。隋军东面抵抗高丽劲敌,西面又受到我军攻击,进军没有依托,退兵又无可据守,这样百万军队就成了瓮中之鳖。

这的确是不用攻伐就可使敌军屈服,是上策。]关中之地四面都有要塞,是天府之国,虽然那里有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守卫,但他不足为虑,现在假如你统帅部众直取长安,天子既使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他的根本之地,我们凭借险要据守长安,所以一定会打败他们的,这是万全之策,是中计;[一种说法称:自炀帝即位,天下民怨沸腾。你是上将的儿子,恩德泽及百姓,率兵长驱直捣长安,是中策。]假若贪图其方便,先去攻打东都洛阳,大军集聚在坚固的城池之下,是胜是负都不可能知晓,这是下计。”[一种说法是:

樊子盖[洛阳守将]不识大体,有奸谋,敢决断,占据全部周地,自恃兵力强大,他不会受召降,打又拿不下来。我们率军屯扎在坚固的城池下,又没有外援。这样攻打洛阳是下策。]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宝货物,说道:“你的下策,对我来说正是上策啊”,于是率军围攻洛阳。因此杨玄感最终失利,连夜溃败逃亡,朝廷的军队追击并把他杀死。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太白星(指金星,传说中太白星主杀伐)进入南斗六星宿内,有一句谚语说:“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因此当时天下的人们都怀二心,持观望态度。所以《三略》说:“夸大的舆论是为了声讨、指责对手,从而激励己方的士气。”裴子野说:“那些旁门左道能使人们感到好奇,虚假惑乱荒诞不经,这种东西虽然足够用来发动民众,可是却不能靠它成就功业。”现在从那句谚语来看,旁门左道确实是可以发动民众啊!

因此当政者要禁止这种东西。]

李密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只好投靠翟让去了。

姜太公说:“能为天下人谋利的人才能获取天下,能安定天下人的人才能占有天下,爱护天下百姓的人才能长久地据有天下,施仁德于天下之人的人才能化导天下人。”《吕氏春秋-去私》中说:“厨师调制饮食但不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称霸为王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称霸为王;如果是称霸为王的君主诛杀了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称霸为王了。”从这一点来看,能够给与是取得政权的法宝呀。现在杨玄感贪爱洛阳的财宝货物,哪里又能成就称霸为王的业绩呢!]

隋炀帝一开始就猜忌唐高祖李渊,李渊知道这件事,常常怀有危惧感。

当时唐公李渊是太原留守,隋炀帝从辽东回来时,召见唐公。李渊在到达炀帝的驻跸的地方后,得病不愈,因此没有能按时朝见隋炀帝。唐公李渊的外甥女王氏被选派进入后宫,隋炀帝问她说:“你的舅舅当时为什么来得那么晚?”李渊的外甥女按实情回答,炀帝说:“得那病还不死吗?”唐高祖知道这件事后,很害怕。李渊当太原留守时,因为讨击突厥,交战不利,他担心被隋炀帝谴责惩罚,对此非常忧虑。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也跟随在军队中,他知道隋朝将要灭亡,秘密谋划着义举,来安定天下。他进见李渊,说道:

“大人为什么这样忧虑呢?当今皇上荒淫无道,黎民百姓全都愁苦怨愤,城门之外到处都是贼人强盗,大人要是还格守小节,我们的危亡很快就要来到了。假如我们发起义兵,正好是适合人们的心愿呀。况且晋阳是用武的地方,食物、兵员都很充足,大人拥有此地,这实际上是上天授予我们的,我们正好可以凭借这一时机转祸为福,来成就功业。既然是上天赐与我们的,如果不收取,忧虑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非常惊惧,很严厉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建议。唐太宗疾走出去。第二天,唐太宗又劝说李渊:“这是万全之策,可以挽救灭族的危险啊。如今朝廷的纲纪松驰紊乱,盗贼遍布天下,大人接受王命讨捕贼人,可是贼人讨捕得尽吗?贼人既然不能捕尽,自身就应当获罪了。况且世人又都传说李氏的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位望隆贵,虽然没罪,还是在一个早晨就被灭族了。即使大人能将贼人剿灭尽,那么功再高也不会受赏,凭这来求得名声,又怎么能得到呢?”唐高祖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说道:“我整整一夜都在考虑你的话,你说的话很有道理。今天就是家破人亡也由你了,变家为国也由你了。”李渊于是定下计划,命令太宗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以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招募士兵。十来天内,有上万人应募。李渊等人斩杀了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因为他们诈骗高祖去晋祠祈雨,其实是准备对高祖实行不利。李渊采用晋阳宫副监裴寂的计策,仿照伊尹放逐太甲、霍光放逐昌邑王的先例,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来安定隋王室;然后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来表明他们是正义的举动。

七月的时候,派用三万精兵,向西攻取关中地区。唐高祖李渊手举白旗在太原的郊外誓师起义,率领军队踏上起义的大路,最终灭亡了隋王室,因此缔造出我们的大唐。

晋阳县令刘文静曾经暗中观察过唐太宗的气质风度,他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一般人啊,他的度量宽大像汉高祖刘邦一样,神态威武如同魏武帝曹操,年纪虽轻,却是上天所赋予人世的英才。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亲戚关系,被关入了监狱。唐太宗暗中怀有非常的抱负,去监狱里探望他。刘文静非常高兴,也察觉了太宗有非常的意图,于是他感慨地说道:“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太宗明白他的意思,回答说:“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只是担心常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