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的深谷,中间可坐可倚,远处近处白云似的船帆,自由自在地飘过岩前。可借才驻足岩上,船夫就放船到了岩下,连声呼喊,催促我下山,我不理会他的呼喊。崖北面有石瞪直往下通到江边,我赶忙沿石瞪朝下走。那石瞪西面紧挨高大的崖壁,东面迫近清澈的江流,尽头处忽然露出一个空而幽深的洞穴,洞口高两丈、宽两丈,同样是朝东对着江,有溪流如喷玉般从洞中涌出,这是个水洞。从洞口稍进去一点就拐往南,里面平整开畅洁净,大江阻隔在洞门外,泉流流淌在洞内,水不深,可以休息也可以洗灌,与山上的岩石构成了一个高下各擅奇景、水石共具独韵的整体景观。进去五六丈,水流就积满了洞中。洞也折往西而变得黑不透光,估计可以卷起衣裤往里走,但没有火把,而船夫远远地喊叫个不停,于是走出洞门。洞的北边又有一座岩,奇丽的云朵遮蔽着顶端,下面插入青黑色的深潭中,当地人在岩间横架些小木条,铺上些木板,如栈道一样。然而只需略微架些栏杆、放些小桌凳,就可以坐在上边尽览水石风光,恐怕建亭营阁铺上瓦挂上匾,会损伤观览时的雅趣。徘徊了许久,仍从石瞪穿出岩后,便登到最高顶。顶上有佛寺、官阁,岩石间镌刻的诗文字句很多,多数是宋、唐时期的名迹,但因为船夫催个不停,急着赶路没来得及读。
上船溯江而行,渐渐地折向东,七里到香炉山。那山小若发髻,孤零零地耸立在西岸边,它突出江面,是江中尖峭嶙峋的岩石堆聚而成的。山间优良的树木枝条四布,随风摇曳,山脚下有过水洞通贯外露。最可称为奇异的是,山不在江书合,三面都是沙粒沙石环绕,到山脚下却都冲汇成潭,北、西、南三面都如像有一条分界的沟谷一样,沙被水冲到沟外堆积起来,而水绕流在沟内。山的东面则是大江奔流翻腾。下游的沙固然不能逆水而上,但上游的沙何以不随水而下?难道日夜有排除积沙疏通河道的人吗?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可理解的。下午,经过金牛滩,滩岸上有座金牛岭,一座山峰尖峭而独自耸起,另有三座山峰斜突横飞,江流直捣峰侧、到此处船才转往南行,从而可以得到风力的推助了毛这晚宿在庙下,从下船处到庙下,船共行了五十里,而陆路只有二十里。
这之前,我听说永州府南面二十五里有座景致优美的澹岩,想前往一游。没想到船行了五十里后而打听那岩,却还在前方。估计船应该是明日清晨经过岩下,但船夫莽撞不会停下船来等我去游岩。我考虑,陆路近而水路远,不如让船先去,我下船游岩后再从陆路去追船,船夫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