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小响塘,盖亦衡山之余波也。又二里,有
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
塘。〔阔大过前崖,而
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及前崖飞
直下也。〕前即宁
桥,问
从何
,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盖自
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
、衡山界
,其
北下者,即由白
下一殒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桥,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第其坳甚平,其西来山即不甚
,故不之觉耳。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乃由此坳东峙双髻,又东为莲
峰后山,又东起为石廪峰,始分南北二支,南为岣嵝gǒu lǒu白石诸峰,北为云雾、观音以峙天
。使不由西路,必谓岣嵝、白石乃其来脉矣。
二十九日 早起,雨如注,乃踯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小岭,是为上梨坪。又逾一小岭,五里,是为下梨坪,复与溪遇。又循溪东南下,十里,为杨梅滩,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东去,路越梁东南行。五里排冲,又行排中五里,南逾青山坳,排冲者,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分为两支,俱西北转,两冈排闼tà门,夹成长坞,缭绕为田,路由之
,至青山而坞穷。乃逾坳而南,陂陀
下,
泞几不留足,而衣絮沾透,亦疲而不觉其寒。十里,下望日坳,为黄沙湾,则蒸江自西南沿山而来,路遂随江东南下,又五里为草桥,即衡州府矣。觅静闻,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
。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
止已在焉。先是,予过古太坪,上古龙池,于山半问路静室,而
止及其师兄应庵双瞽。苦留余。余急辞去,至是已先会静闻,知余踪迹。盖
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故
于此,而复与之遇,亦一缘也。
由宁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逾一小岭,为穆家
。其
回环圆整,〔
〕自东南绕至东北,〔乃石廪峰西南峡中
;〕山亦如之,而东附于衡山之西。径
二里,复南逾一岭,一里,是为陶朱下
,其
甚狭,
直西去。路又南
峡,二里,复逾一岭,为陶朱中
,其
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岭,其坳甚隘,为陶朱三
,其
较宽于前二
,而不及穆
之回环也。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其
由东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为大海岭。溯
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其坳北之
,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
,即东南下横
者也。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
东南行。五里,为黑山,又五里,
,两山
凑,
由其内破
而
,路逾其上。一里,
始
峡,路亦就夷平。又一里,是为横
。傍塘、〔黑〕山之
南下,岣嵝之
西南来,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里。
三十日 游城外河街,泞甚。暮,返宿天母殿。
译文
二十四日在上封寺。
二十五日在上封寺。
二十三日在上封寺。
二十二日奋力急速地朝山上攀登。从岳庙往西越过将军桥,岳庙的东、西两面都是山涧。往北人山一里,为紫云,其实也没有
,不过是山前面的一条山冈环绕在山
围成一个山坞罢了。由此上岭一里,从大石
后越过一条山脊。从络丝潭北面走下一岭,又顺着络丝潭上游的山涧走一里,为宝善堂。那里两条山涧
从西两个山谷中
来,堂前有块大石
如同刀劈的一样,西边那条山涧
环绕石
下边,
玉板桥,与东边那条山涧
汇合而往南
去。宝善堂隔在两条山涧
中间,它距离岳庙已有五里。从堂后面仍然踩着石瞪朝上走一里,又顺西涧东面的山岭平行两里,为半云庵。从庵后渡到涧西边,踏着石阶直往上走两里,攀上一座山峰,为走了一里多,路南边有个铁佛寺。从寺后踏着石阶往上一里,路两旁尽是些纷
的细竹。上岭,到丹霞寺。从半山庵、丹霞寺侧面往北朝上走,竹
树木
相衬映,青翠的颜
仿佛要滴落到衣服上洁走在竹丛中,听到泉声涂涂。从半云庵越过山涧后,从未与
相遇,以为山
没有
了,到此听到
声
到特别愉快。当时一心想登上山
,经过各寺庙都没有
去。从丹霞寺往上走三里,为湘南寺,又走两里,到南天门。向东平走两里,路岔开。往南走一里,到飞来船和讲经台。转回到原路,又向东朝下走半里,往北越过山脊,再往西北朝上走三里,到达上封寺。上封寺东面有虎跑泉,西面有卓锡泉
绿竹庵在衡北门外华严、松萝诸庵之间。八庵连络,俱幽静明洁,呗bài呗即梵,佛教徒念经诵之声相闻,乃藩府焚修焚香修之地。盖桂王以亲藩乐善,故孜孜于禅教云。
二十六日天气晴朗。到了观音崖,再次登上祝会仙桥,从不语崖往西朝下走。八里后,路岔开。〔路
南边为茅坪。〕往北走两里,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