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跨过东门大桥,就从桥端南下。沿着沙岸走,丛密的竹夹在路侧,
大的松树拂掠着云彩,城墙上排列如齿的矮墙倒映在右边江
中,左面有
树密著拦护,这是中洲。原来有座
观,如今改为佛寺。寺前的两尊石将军像很古老,刘兹(文恭)为它们作了记,这是因为程南云是建昌府人,与刘兹共同在翰林院供职。这天再次在夏调御
喝醉酒。、
装石。它盘结在两条山涧汇的
,
从石
中间
,有一个百来
人家的村
坐落在它外侧,叫墟上。又有一条
也从西南边
来汇合,那是鱼牙山的
,它与大溪汇合后往北
,然后折往西
下宜黄县,为宜黄
的上凉。从墟上岔向东北,溯一条小溪而行,十里到东源。往东爬上山岭,三里登上岭
,那岭叫板岭。板岭的
西面的
宜黄县,东南面的
南丰县,东北面的也
宜黄县,大概它是军峰山往北延伸下来的山岭的岭脊。越过板岭往东一里,又见到一块平地。山澳绕
在平地周围,有几
人家居住在其间,地名叫章岭。从平坦的山坞中直走一里,
往东面
山峡,向下坠
谷中,有路沿
而去,我想那是到南丰县的路。那条
往东南
去,一定是
到南丰县,那么章岭这块狭长平地属于南丰县是很明显的了。
坠
谷中的
的北面,有条山路也是渐渐下到北面的山谷中,那就是去下村的
路了。同样渐渐有溪
从北面的下村
七里坑,再
到枫林而后
下宜黄,这样下村以北又都是宜黄县的辖地。这条从
往北走的路,就是板岭往东边越过来的岭脊,只不过它很平坦而狭窄,经过时不觉得罢了。下了岭脊,往北走五里,到下村。又往北走二里,
山峡中,两山
夹,中间很狭窄,而长带似的
斜贯向峡底,
路盘绕在山半腰,山时而凹陷时而凸起,路也随山势延伸,地名叫十八排,即七里坑。不久下到谷中渡过山沟
,又见到一个平坦的山坞,这才有人家居住,旋即,明月倒映在
中了。又往北二里,
又破峡而
。又走一里,
了山峡,这里是枫林内村。又走一里,山峦分开,
曲绕,往西经过一座小桥,就是枫林,〔又叫陈坊。〕于是便投宿在村中。
十五日在路东没有找到船,于是仍从陆路走。右面是江左面是山,从这里起尽是直向北走。行六里,为大安桥。又行十三里,已经可以望见从姑山,随后了建昌府南门。
十四日天大亮时吃饭,发后,就从小桥
沿着小溪北上。大概枫林的大溪向西
下宜黄,而小溪却是从北面的南源分
来的。溯溪往北走五里,
南湾坳,登上分
岭,岭南面为宜黄县,岭北面为南城县,西南方翻过一座山岭为南源。走五里到八角庄,〔这是一个洪姓人的山庄。〕有条
往东面
下,我们没有顺
走。往北上了黄沙岭,二里后翻过岭,下到巾儿涤,那里的
也是往东
下,我们仍没有顺
走。往北溯一条小
,行三里,登上栏寨门,然后从岭上平平地向前走,那岭为李家岭。又走一里,才往下,下行一里,到磁
。磁
是罗纪(圭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南城县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东
记》的记载,此地北面被芙蓉峰阻隔,西面被连珠峰障
,向南望是军峰山,东面则是曲折连绵的灵峰。有块石
在溪
的桥下边,但不很象
;那溪也不很大;自西向东,溪两岸房屋相连,家家都很富裕,居民都姓罗。打听到有个
园坑,景
也已埋废,没有可观赏的。于是往东北越岭而下,溪
从东南
下
谷中,路不能顺溪走。往东下去三里,山峡稍微变得开阔些。又顺着一条
而行,
上有座桥横架着,叫云
桥,桥以下
也
下东南方,我们又没有顺
走。往东越过一座山岭,又走二里,叫乘龙坳,
也是
下南面去。又往东朝上走二里,叫鹅腰岭。从岭上平平地又走二里,而后下行一里,叫钮源,此
才往东
。刚到磁
时,以为那里是平地,到此
逐级向下走,共十里到歪排,而且都是沿东面下行,这才知
磁
仍然在众山环拱之中,仍然在众山
上。歪排以上有不少倾坠于峡谷中、奔泻在崖
上的
,只是因为附近居民造
纸,
被污染得污黑脏秽,失去了飞练悬珠的优
景象。钮源来的小
已是这样,却不知磁
以东往东南
注沟谷中的那些
情形如何,我想一定有彩虹垂挂、飞瀑相间倾泻那样的奇景,遗憾的是不能沿着这些
走。
了歪排,它南面的山坞才开阔起来,
也往南
去。又往东翻越黄土岭,共走三里,下到岔路中,往东从平坦的田野中走。五里,一条溪
从西J晒往东去,有座桥架在溪
上,叫游真观前桥。又往东五里,吁江从东南
往北去。这时才下午,没有找到船只,于是投宿在溪
西岸的路东村,溪
的东岸就是新丰大市。
十七日静闻随同两个担夫从麻源大路先往宜黄县,我给钱、陈、刘等写信。这晚住宿在夏调御的书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