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江右游徐霞客游记记七(2/4)

初九日给昆石上人写了十二首诗,便已经到上午了。于是从草塘左面顺山崖往南朝下走,路很细小而且陡直,隐没在草丛中,或隐或现。直往下三里,有条溪从箫曲峰后面一直自东南方过来,这是箫曲峰与它外层的大山夹峙而形成的。大概这大山就是福建省省界,它往东北延伸而形成箫曲峰,往西北延伸而形成应峰、会仙峰,两条溪夹在山的两侧而向西去,溪仍属于新城县。箫曲峰南面的溪岸上,有几家居民,他们以在山上植姜、芋、茶、竹等为业,地名叫坂铺。从坂铺渡过溪,往东南朝岭上走一里,就平平地绕到了山腰。再往南二里,又直往上爬到山。‘又走二里,往南面下了山而往东上,到应岩。岩朝向西边,下面是长而宽的谷,崖耸峻峭,上形成个圆状中建有室屋,从下面望上去,真像悬空补缀在崖上似的。石崖的端还在岩一里以上,居住在崖间的僧人留我们吃饭后,我们便从崖侧踩着石瞪往上登,当时以为周围其它山峰都没有此峰;登上峰后才知会仙峰更于众峰。应峰的两个山峰接连耸起,东面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连着,连接山脊越过来的地方很陡峭。山脊北面的往坂铺,南面的就从会仙峰向北去,从应、会仙两峰往西面的到山脊为止。我大约从应峰南面朝下走了三里,渡过那一条后又往南向上爬,就到了会仙峰北面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相连的山脊。山脊东面的往西面绕会仙峰的南边,此的南面又有一座大山,它往东北延伸而与应峰后面的大山连接,又与会仙峰夹在此的两边,向西去。两山间的山坞中坐落着的村为九坊,属于新城县

十二日 东方甫白,从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渐微。六七里,日,居舍一二家,去路颇遥。先是,有言三江再十里,有山可宿者,余既讶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连逾二岭,三里,遇来人询之,曰:“错矣!正在南,从三江渡溪已误也。”指余南循小路转。盖其岭西北为吴坑,东南为东坑,去三江已十里矣。乃从南转下一坑,得居民复指上岭,共五里,至后阿大山。从其西北小路直上二里,则一小庙当路岐。从庙西北平循山半崖而行,又二里而至一山过脊,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岭一路独仄,遂蹑之行。既登一峰,即转山峡。其峡有溪在下,自西而东,东而下;绾wǎn一峰,西南半,直倾至底,石骨如削铁;路在其对崖。循峡西人,〔自过脊登岭至此,〕共三里。一石飞突南崖,瞰溪撑日,日光溪影,俱为浮动。溪中大石矗立,其西两崖竖如门,从崖中坠而下,〔潆回大石而,盖军峰东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桥。渡而北,又登岭半里,山回聚,得岐路一庵,名龙塘庵。有人曰:“西有龙潭,路棘不可。”得茗mǐng茶,数枚。庵,从左渡小溪,遂复直上岭。二里,复循山北崖而行,屡有飞涧从山巅坠下,路横越涧上〔者五、六次,〕下复成溪。又三里,得横木栈崖。又二里,直转军峰之北,仰望峰犹刺天也,有石涧自峰悬凹而下,盖北溪之源矣。

渡溪〔二百步,〕复上一岭,始与北来大路合,遂南向峰,而上无重峰之隔矣。自东北路西上一里,至北岭度脊,有空屋三间,中有绳床土灶而无人居,其西下〔为〕宜黄之,东即所从来大也。自此南上,凿蹬叠级,次第间,蹈空而上,甚修广,则贤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风气寒厉,与会仙异矣。〔自分至绝,悉直上无曲坠,共四千三百步,抵军峰巅。〕登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队而来,乃闽中来脉也。至绝之南,圆亘为着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盖自南丰来,从车盘岭南面上,不及北之辟;然经着棋峰栈石转崖,度西峡中,蹑蹬攀隙,路甚奇险。余从北望见之,恨不亲历。〕北起为绝,则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脉,则空室。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为王仙峰,东下而为麻姑,东北下而为云盖,以结建昌者也。自着棋峰夹中望,下有穹然,攀箐挂石而下,日尚下午,至已渐落虞渊天黄昏,亟仍攀蹑而上,观落日焉。

名也。

译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