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平明起,僧已。余过前殿,读黄贞父碑,始知所称“六
”者,以金华之“三
”与此中之“三
”,总而得六也。
殿,则赵相国之祠正当其前,有崇楼杰阁,集、记中所称灵
山房者是也。余艳艳羡之久矣,今竟以不意得之
,仍从突石峰
南下,里许,折而西北,又里许,得冰壶涧,盖朝真下坠之次重矣。
门仰如张吻,先投杖垂炬而下,
不见其底;乃攀隙倚空
其咽
,忽闻
声轰轰。愈秉炬从之,则
之中央,一瀑从空下坠,〔冰
玉屑,从黑暗
耀成洁采。〕
坠石中,复不知从何
去。复秉炬四穷,其
陷逾于朝真,而屈曲不及也。
俱西向,层累而下,各去里许,而山势崭绝,俯瞰仰观,各不相见,而中之
,实层注焉。中支既尽,南下之脉复再起而为白望山,东与杨家山骈列于北山之前,而为鹿田门
者也。
,日
已中,潘姥为炊煮黄粱以待。
其意而餐之,报之以杭伞一把。乃别二僧,西逾一岭。岭西复成一坞,由坞北
,仍转而东,去双龙约五里矣。又上山半里而得讲堂
焉。其
亦有二门,一西北向,一西南向,轩
洁,亢
双龙
之上,幽无双龙
之黯,真可居可憩之地。昔为刘教标挥鏖zhǔ拂尘
,今则塑白衣大士于中。盖即北山后支南下第一岭,其
回环三
,而
又辟成此
也。岭下坞中,居民以烧石为业,其涧涸而无底
,居人俱登山汲
于讲堂之上。渡涧,复西逾第二岭,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二层也。下岭,其坞甚
,然涧中有
淙淙北来。又渡而西,再循岭北上,磴辟
涌,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三层也。外隘而中转,是名玲珑岩,去讲堂又约六里矣。坞中居室鳞次,自成
壑,晋人桃源不是过晋人桃
源也不能超过此。转而西,逾其岭,则兰溪界也。下岭为钮坑,亦有居人数十家。又逾一岭曰思山祠,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四层也,去玲珑岩西又约六里矣。时日已将坠,问
源寺路,或曰十里,或曰五里。亟下岭,循涧南趋五里,暮至白坑。居人颇多,亦俱烧石。又西逾石塔岭,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五层也。
源寺即在岭后
峰之北,从此岭穿径而上仅里许,而其正路在山前
之旁。盖此地亦有三
,下为
源
,一名涌雪。上为上
一名白云。中为紫云
,而其地总以“
源”名,故一寺而或名
源,或名上
。而寺与
源
异地,由岭上径
抵寺,故前曰五里;由
源
下岭复上,故前曰十数里。时昏黑不辨山路,无可询问,竟循大路下山。已见一径西岐而下,
迫静闻从之。久而不得寺,只见石窑满前,径路纷错。正徬徨间,望见一灯隐隐,亟投之,则
舂也。其人曰:“此地即
源,由此坞北过洪桥,循右岭而上,可三里即上
寺矣”以
夜难行,
止宿其中。其人曰:“月
如昼,至此山径亦无他岐,不妨行也。”始悟上
寺在北山第五层之
。乃溯溪西北至洪桥,自白坑来约四里矣。渡桥北,蹑岭而上里余,转而东又里余,始得寺,
投宿焉。始闻僧有言灵
者,因忆赵相国有“六
灵山”诸刻,岂即是耶?竟未悉知晓而卧。
朝真门轩豁宽敞宽阔,内
稍洼而下。秉烛
,左有一
如夹室,宛转从之,夹穷而有
滴沥,然隙底仍燥,不知
从何去也。
夹室,直穷
底,则
石
下,仰眺愈穹,俯瞰愈
。从石隙攀跻下坠,复得
夹,忽有光一缕自天而下。盖
盘千丈,石隙一规,下逗留下天光,宛如半月,幽暗中得之,不啻明珠宝炬矣。既
内
,其左复有两
,下
所
无几,上
宛转亦如夹室,右有悬窍,下窥无底,想即内
之
坠
也。
,直下里许,得双龙
。
辟两门,瑞峰曰:“此
初止一门。其南向者,乃万历间
倾崖石而成者。”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
。轩旷宏
,如广履
穹,阊阖四启,非复曲房夹室之观。而石
夭矫
丽,石
下垂,作
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中有两碑最古,一立者,镌“双龙
”三字,一仆倒状者,镌“冰壶
”三字,俱用燥笔作飞白即书法中之飞白
,笔画枯槁而中多空白之形,而不著姓名,必非近代
也。
自
后穿内门西
,经外
而去。俯视其所
,低覆仅余尺五,正如
左衽之墟,须帖地而
,第彼下以土,此下以
为异耳。瑞峰为余借浴盆于潘姥mǔ老妇人家,姥居
。姥饷以茶果。乃解衣置盆中,赤
伏
推盆而
隘。隘五六丈,辄穹然
广,一石板平庋guǐ置放
中,离地数尺,大数十丈,薄仅数寸。其左则石
下垂,
形幻,若琼
宝幢,横列
中。其下分门剖隙,宛转玲珑。溯
再
,
窦愈伏,无可容
矣。窦侧石畔一窍如注,孔大仅容指,
从中
,以
承之,甘冷殊异,约内
之
广更甚于外
也。要之即对此上描述之景
行总结,提要,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
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