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于南郊’,这是昭明嫡传长子的重要性,以让上天明察。‘经过皇阙则下车马,经过宗庙则小步急趋’,明示孝敬的道理。这样古代的太子有‘自己是赤子,而教化便自然而然地流行了’。这乃是远世的镜鉴。高宗文成皇帝感慨少时老师诲教不勤,曾经对群臣说:‘朕刚开始学习时,年尚幼小,感情未能专一,既临万机之后,没有时间温习,现在想起来,哪是我一个人的过错,也是师傅教我不勤所造成的啊。’尚书李讠斤脱帽谢罪,这就是最近可为借鉴的事实。臣思太皇太后翼赞高宗,训成显祖,使其巍巍之功超越前代君王。陛下您幼小时蒙受勤诲,登上皇极,等到太子诞生,您又亲加抚教,日省月课,实在劳神太过。现在实在应该依照古式设立师傅以训导太子,训导正确则太子自正,太子正则皇家庆福,皇家庆福则百姓受其大幸了。
“其三是:国家之本是黎民百姓,人所凭借的是米饭粟粮,因此古代贤哲君王无不勤劝耕种,满蓄仓库。所以尧汤时遇水旱之灾,人无菜色者,是由于备粮有渐,素有积食所致。到了汉代,以人粮食短少,于是设置常平仓以供给百姓粮食;曹魏时因兵粮缺乏,建立屯田制以供兵粮。取其不匮乏当时,军队国家都受到接济。又《记》说: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叫国非其国。光武时因一亩没有收成,便罪责牧守。圣人的忧世重谷,殷勤勉力是如此之甚,明达君王体恤百姓劝人农耕,切切如此。前年太行山东饥荒,去年京城饥廑,内外之人纷纷跑到丰产的地方,荒弃本业,历尽辛苦才到目的地,这样又有损于国家的形象。如果先多积些粮食,到时就开仓赈济,安抚民众,哪会出现荒情驱使老百姓糊口千里之外的景象呢?以今比昔,实在令人害怕。臣认为应该分出州郡正常调税的九分之二,京都用度每年的余额,各各设立相应机构,丰年时立仓积粮,岁饥时加私之二,放粮于人。像这样,老百姓必定努力耕种以买官布,又力求贮财以购官粮,年丰则经常聚积,岁凶则开仓济接。又另立农官,选取州郡户民十分之一为屯田之民,选择合适的地方,分给一定的田地,配给他们相应的钱财杂物牛马等,让他们勉力耕种。一名农夫所耕的田地,每年上交六十斗,免除他们的赋税并征战戍守杂役。推行这两件事,那么数年之中,就会谷多而人足,虽有灾情便无危害。臣又听说前代明主,都务怀远方之民,礼敬贤士招引滞人。因此,汉高祖经过赵国,求得乐毅为用;晋武帝定天下,用吴、蜀有才学之人。臣认为圣上应在黄河两岸七州郡人中,挑选人才,令其入朝,依照中原官员品级,按其才能授予官职。这样,一者可以拓广圣朝新旧人员一律平等相待的义旨,二者可以引江、汉人士归顺有道皇魏之心。
“其四是:过去舜帝命咎繇思刑罚的宽贷,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误了监狱中的事,这君臣相诫的事实,都表明了十分重视刑罚。而今,二圣哀悯怜惜罪辜之人,小大之情,判决之日,圣上多从降恕,实在不得已时,也必定垂示恻隐之情,即使前代君王勤听诉讼动辄赦免,也不过如此而已。然而行刑有犯时气,愚臣私下未能安心。汉制,旧时断决狱讼报请上级,常在十一月完结,到孝章帝时改为在十月完结,以育三正。后来遭受干旱,议论的人说因十月断决狱讼,阴气微少,阳气泄出,因而致旱。此事交付公卿、尚书陈宠议论说:冬至阳气开始萌生,所以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周朝以本月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野鸡鸣叫鸡孵小鸡,殷商以本月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蛰伏的虫子都开始鸣叫活动了,夏代以之为春。三正成著,以通三统,三统的月份中,断狱流血,这是不察苍天旨意。《月令》:仲冬之月,身欲安宁,事欲静平。这个月中生起大怒,不能称为安宁;行大的刑罚,不可称为静平。章帝觉得他的话说得很对,终在十月断狱决讼。而今京都及四方断狱报重,常常完于冬季,不推寻三正以育养三微。宽释宥赦之情,常超过往昔;遵守时令之宪,犹且或有欠缺。这哪能叫助阳发生、垂奉微之仁呢?的确应该远查周朝典制,近采汉代典章,令天下断决狱讼,起自初秋,尽于孟冬,不在三统所属的春天,行使斩绞之刑。像这样,就可道协幽显,仁垂后代了。
“其五是:古时,大臣有因不廉洁而被废弃的,不叫不廉,而叫。。。。不饰,即为官不廉正的意思。这就是为君之人礼敬显贵之臣,不明说其过失。臣有大过,则白冠。。缨,盘水加剑,前往宫廷而请死,这是为臣的知罪而不敢逃脱刑罚的行为。圣朝礼遇大臣,与古时相同。自太和以来,有负罪应当处以极刑的,多能够归还自己第宅而自尽。遣出之日,圣上深垂隐悯,言出凄切,百官无人不见,四海之内无人没听说。过去汉文帝时,有人告发丞相周勃谋反,立即把他逮捕送到长安狱中,鞭打拷问与奴隶们犯罪受到的待遇没有两样。贾谊于是上书,极陈君臣大义,认为不该这样。大凡显贵之臣,天子为其改容而礼貌相待,吏人为其俯伏而敬重贵视,他们有了罪过,废弃是可以的,赐死是行的。但如捆起他们,送至刑官,棒击鞭笞,小吏恶谩骂,这就不是让老百姓都看得过去的行为了。等到将要行刑,臣子则面向北再拜君主,跪而自裁。天子说:‘你士大夫自有过失,我对你仍然有礼。’君主不让别人抑郁而受刑戮。孝文帝深为采纳贾谊之言,此后,大臣有罪,都自杀而不受体罚。到孝武帝时,大臣有罪又渐渐交付监狱,实在是由于孝文帝行之当时,而不立下永久典制的缘故啊。臣思陛下圣德慈惠,岂是当年汉文帝所能比拟的。而今天下有道,百姓不议朝政之时,臣可以安然陈述胡言于朝,但臣担心万世之后,继位之主万一有像汉武帝时那样的事情。夫道贵在长久,所以凭之建立影响;法以不亏损为上,所以留给其子孙谋略也,哪能只是行恩一时,而不作永久之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