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仆射、行冀州刺史事,复行相州刺史事。
天平初年,入朝为尚书左仆射,并主持内外所有的大事,兼司空、尚书令。此时西魏遣将寇掠南兖,帝诏令腾为南道行台,统领诸位将领攻打。腾怯懦,缺少威略,结果失败而返。又拜司徒。当初北境边地战乱兴起时,腾丢失一女,富贵起来后,派人到处访问寻找,却没有获得线索,怀疑女儿成了他人的奴婢。腾为司徒后,凡有奴婢来请求成为良人时,并不问虚实,一概应允,其目的,是希望免除更多的人的奴婢身份,从中找到自己的女儿。高祖入朝,有人将这一情况作了报告,听说此事,高祖极其恼怒,撤掉了他的司徒官职。武定中,受命出使青州,搜括浮逃户口,归,迁太保。早些年,博陵人崔孝芬收养贫寒人家的女子为养女,孝芬死,他的妻子改嫁郑伯猷,也将这个养女贾氏带到了郑家。贾氏年轻美貌,孙腾就将她娶到家来,开始是妾,其妻袁氏身亡,腾认为贾氏养了儿子,便扶她做了正,帝诏封为丹阳郡君,腾又请求朝廷将前妻袁氏的爵号回授给女儿。这类违礼肆情之事还可举出一些。
腾早年依附高祖,艰辛劳苦,恭谨勤勉,深得敬重。当高祖将其安插入魏朝廷后,对其寄予重望,但他得志之时,骄狂傲气,予夺由己,求财纳贿,不知节制;生官死赠,不行贿赂是办不成功的;官府收藏的银器,他则盗为家有;亲近小人,重在聚敛。居住邺城,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被人称为“四贵”,但其专恣非法,无所不为,在这几人中最为突出。高祖曾经多次指责规劝,但他不能收敛,因此深受朝野人士的讥讽嘲笑。武定六年(548)四月薨,时年六十有八。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等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太师、开府、录尚书事,谥号文。天保初,以腾有佐辅之功,文宣帝诏令祭告其墓。皇建中,配享高祖庙庭。子凤珍继嗣。凤珍愚昧平庸,武平中,死在开府仪同三司位上。
高隆之,字延兴,本姓徐,自称本家的郡望是高平金乡。父干,魏朝白水郡郡守。因干被姑父高氏收养,所以就随了姑父的姓。隆之富贵后,魏朝赠干司徒公、雍州刺史。隆之后来立有辅佐之功,高祖请他做了叔伯弟弟,故称他是渤海。。地人氏。
隆之身高八尺,须髯漂亮,性格深沉且有志向。魏汝南王悦任司州牧,请他做了户曹从事。建义初年,被朝廷委任为员外散骑常侍,同行台于晖前往泰山讨伐羊侃,晖推荐隆之为行台郎中,又拜给事中。这时,同高祖关系极其密切。高祖移驻晋州,任命他为治中,并行平阳郡刺史事。
随从高祖在山东起义后,被擢升为大行台右丞。魏中兴初年,除御史中尉,领尚食典御之职。跟着高祖平定邺地后,摄行相州刺史事。从高祖在韩陵打败了四胡。太昌初,除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魏魏文帝曾因喝酒之事与隆之结怨,而罢免了他的官爵。高祖责备隆之不会协作忍让,便上书皇帝请放隆之出都城任北道行台,转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隆之请求减除七百户,还希望能让出自己的四阶转授给兄长高腾,朝廷特意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依然委任他做沧州刺史。高祖诛讨斛斯椿,拜隆之为大行台尚书。大司马、清河王。。为帝,拜隆之侍中、尚书右仆射,领御史中尉。他因浪费诸多人力,修建寺塔,而遭高祖责备。
天平初年,其母去世,隆之卸职守孝,很快帝诏令起复为并州刺史,入朝做尚书右仆射。此时初次由国家颁发给百姓田地,贵家势族乘机抢占良田美地,贫寒弱小得到的却是瘠薄之土。隆之启禀高祖,马上全部进行了更改,才算取得了均平。又兼任营构大将之职,京城内的所有制造,都由他掌管。扩筑南边城墙,长达二十五华里。因为漳水临近皇宫,他又修造长堤用以防备洪水的暴涨。他还开挖渠道导引漳水入护城河,建造治水的碾石岂,这些都是有益于时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