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临汝、建城、广晋三个县的县令。逢母丧,辞职守孝,一哭就吐血,二十天内,哭死而又苏醒的情况就有三次。每天早上,都有数千只鸟聚集在他家的草房上,宗懔一哭,它们就飞来,哭声一停,群鸟就飞去。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宗懔的孝行感动了群鸟,所以才有这种情况。
梁元帝即位,提升宗懔为尚书侍郎,封爵信安县侯,多次升迁至吏部尚书。宗懔父宗高之先任南台书侍御史,触犯了律令。宗懔希望开释父罪,而自己愿意终身以菜为食。宗高之后来辨明无罪,所以宗懔就一直以菜为食,受到乡人的称赞。宗懔在元帝府,府中的人多说宗懔这样做是装出来的。到了这个时候,宗懔便大食鱼肉,国子祭酒沛国人刘。。责备他说:“我本来只知道你不忠,但还认为你孝。如今你这样做就是忠孝都没有了。”宗懔不能回答。宗懔学问渊博,很有文采,从来不曾称赞过什么人,因此朋友很少。
当初,平定侯景之后,梁元帝想迁都建邺,只有宗懔劝元帝都渚宫,这是因为他的家乡在荆州的缘故。等到江陵平定,宗懔与王褒等进入关中。周文帝因为宗懔是江南有名的人物,十分尊重他。周孝闵帝即位,任命宗懔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明帝即位,宗懔又与王褒等人在麟趾殿刊定各种书籍,多次承蒙皇帝赐宴。保定年间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后世。
刘璠字宝义,沛国人。六世祖刘敏。永嘉之乱中迁居广陵。父刘臧,性格耿直,志向笃诚,爱好学习,以孝行闻名乡里。出仕梁朝,任著作郎。
刘璠九岁时死了父亲,居丧合乎礼义。自幼喜爱读书,很会写文章。十七岁时,就深得上黄侯萧晔的器重。范阳人张绾,梁朝宫室的外戚,才华出众,富于辩才,为当世所推崇。因为萧晔身份高贵,张绾也借助萧晔的名望。 刘璠年少还未出仕,自恃有才而逞才使气,不甘居张绾之下。张绾曾于新渝侯宅第,借着酒力辱骂京兆尹杜杲“:寒士不逊。”刘璠正言厉色地说“:在座的各位谁不是寒士?”刘璠的本意是说张绾,而萧晔认为是说他的,便有不悦之色。 刘璠道:“哪一个王门不能混得个座位!”就拂衣而去。萧晔急忙向他道歉,刘璠这才没有走。后来随萧晔到淮南,刘璠的母亲病在建康, 刘璠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忽然浑身疼痛起来,不大一会,家中信息传来,说他的母亲病了。刘璠当即哀号上道,死而复苏。正当他浑身疼痛的时候,就是母亲病逝之日。守丧期间,哀毁损身,因此而感受风寒。服丧满后一年,还需要拄着木杖才能起身。萧晔死于毗陵,原来的部属多四散而去。 刘璠一个人扶萧晔的灵柩回京城,安葬后才走。梁简文帝此时为东宫太子,平常就很看重萧晔,那些不送灵柩的人多被弹劾指责,只有 刘璠一个受到奖赏。任命刘璠为王国常侍,不是刘璠所喜好的。
刘璠少年时慷慨有大志,喜好功名,想建功立业于边庭,对平平稳稳地晋升不感兴趣。适逢宜丰侯萧修出任北徐州刺史, 刘璠即自请为其轻车府主簿,兼任记室参军。萧修任梁州刺史,刘璠又请为中记室,补任华阳太守。逢侯景渡江,梁朝大乱,萧修认为 刘璠有才干谋略,十分信任他并委以重任。这时,寇虏四起,国家没有安定,刘璠慨然赋诗以言其志。其诗末章云“:随会平王室,夷吾匡羁功。虚簿无时用,徒然慕昔风。”萧修成立府署,设置僚属,任命 刘璠为咨议参军,仍兼记室。梁元帝即位,授刘璠树功将军、镇西府咨议参军之职,赐书说:“邓禹文学之士,尚且执戈从军;葛洪本是书生,尚谈破贼之事。前贤不远,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不久,元帝就让萧修继承鄱阳的封地,并且任命为雍州刺史,又任命 刘璠为萧修平北府司马。
武陵王萧纪自立于蜀,任命刘璠为中书侍郎。遣使召刘璠至,使者往返八次, 刘璠才来到西蜀。萧纪又任命刘璠为黄门侍郎,令长史刘孝胜安排心腹之人,让画师画《陈平渡河归汉图》送给刘璠。刘璠苦苦请求东还,中记室韦登私下对他说:“殿下宽忍而又留有遗憾,你若是不留下来,将要招致大祸。如果派人在葭萌关阻截你,那么你就要完了。不如共图大计,使身名都有好处!”刘璠正色说“:你想婉言劝阻我吗?我与府侯的名分礼义已定,岂能因荣辱安危而改变我的心呢!大丈夫立志,应当为其志而死生。殿下刚刚施大义于天下,终不会逼迫我一个人吧。”萧纪知道 刘璠不能为己所用,就赠他许多东西送他走了。临别时,萧纪又解下佩刀赠给刘璠,说:“但愿你见到刀能想起我。”刘璠说:“怎敢不奉扬您的威灵,剪除奸佞。”萧纪于是派遣使者拜萧修为益州刺史,封爵随郡王,任命 刘璠为随郡王府长史,加官蜀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