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表等讨伐刘武。斩首一万多级,其余的人逃跑,跳入沁河而死,河水因而断流。
晋将刘裕北伐姚泓,派他的部将王仲德当先锋,准备进逼滑台。兖州刺史尉建率领的部众弃城渡河。王仲德因而占领滑台,并且大肆宣扬说:“晋国本来想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国借道,想不到魏国的守将就这样弃城而逃。”明元帝知道后,下诏让叔孙建渡过黄河显示军威,斩了尉建,将他的尸体扔进黄河。同时,喊王仲德的兵士答话,责问入侵疆域的罪责。
不久改任广阿镇将,威名显耀。过了许久,任命他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率领军队从平原渡河,攻下青、兖诸郡。进而东进青州,包围宋国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宋国派将军檀道济、王仲德援救竺夔,叔孙建未能攻克青州而回兵。因为功勋而被赐为寿光公。他又跟汝阴公长孙道生渡河南下,王仲德等从清河入济水,东走青州。太武帝因叔孙建威震南方,宋人害怕,便任命他当平原镇大将,封为丹杨王,加征南大将军。
早些时候,魏国挑选幽州、易州以南地区的兵士聚集在黄河上,一路攻打洛阳,一路进攻滑台。宋将檀道济、王仲德救援滑台,由叔孙建和汝阴公长孙道生前往迎击。叔孙建分兵夹攻,派轻骑兵在宋兵前后拦击,烧毁敌军粮草,断绝敌人粮道。檀道济军队饥饿难忍,叛逃者络绎不绝。于是,安颉等得以攻克滑台。
叔孙建沉着机灵多智谋,东西征讨时,经常为主谋。他治军严格,号令严明。又注意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礼贤下士。在平原镇十多年间,安定感化内外民众,在边境上很有声誉。魏初名将里,很少有人比得上他。南朝也害怕他的军威和谋略,停止入侵青州和兖州。
太延三年(437)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为“襄”,赐葬于金陵。
叔孙建的长子叔孙俊,字丑归,从小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入朝侍奉皇帝,成为心腹。他办事细心严密,没有出现过错。由于他擅长骑马射箭,转任为猎郎。道武帝去世时,清河王绍关闭宫门,明元帝在外面没有能进来。拓跋绍硬留住叔孙俊,强迫他成为自己的帮手。叔孙俊表面上虽然听从拓跋绍的命令,内心仍然忠于明元帝,他跟元磨浑等人一起劝说拓跋绍让明元帝归来。当时明元帝身边只有车路头、王洛儿等人,当得到叔孙俊以后,高兴极了,将他视为心腹。明元帝即位后,叔孙俊被晋升为卫将军,赐爵为安成公。当朱提王拓跋悦怀着利刃进入宫廷,准备谋逆时,叔孙俊察觉拓跋悦的举动诡异,便从他的怀中搜出了两刃的匕首。于是便抓住拓跋悦,将他杀掉了。
叔孙俊性情公正而温和,没有显露过大喜或大怒的神色,忠诚爱戴皇帝,不对上阿谀奉承,对下百般压制,每次到外面传送皇帝的诏书时,总是十分诚恳地慰问大家,所以上上下下,无不赞叹。泰常元年(416)去世,当年二十八岁。明元帝亲临致哀痛哭,朝野无不为之惋惜。追赠为司空、安成王,谥为孝元。赐给皇帝所用的丧物棺材等,用鍂车京车载着,由卫士们当先导,陪葬于金陵。他的儿子叔孙蒲承袭了父亲的封爵。后来,凡是有大功勋或受宠幸的大臣们去世,赐赠财物和送葬礼仪都依照叔孙俊的规矩,没有超越的。
起先,叔孙俊去世时,明元帝对他的妻子桓氏说“:丈夫活着的时候共同享受荣华富贵,死后应当同穴共葬。能够殉葬的话,可以随意。”桓氏便上吊而死,于是夫妻合葬。
叔孙俊被封为安城公以后,他的弟弟叔孙邻承袭了父亲的封爵,降为丹杨公,任尚书令、凉州镇大将。他跟副将奚牧,都是贵戚人家的子弟,竞相贪取财物,于是发生纠纷,因罪而被杀。
安同,辽东胡人。他的先祖安世高,汉朝时以安息王侍子身份入洛阳。从魏至晋,避乱而到辽东,因而以这里为家。父亲安屈,在慕容日韦那里当官。慕容日韦被苻坚灭后,安屈的朋友公孙眷的妹妹被送进苻坚宫中,后又出赐给刘库仁当妻子,刘库仁对她很宠爱。安同跟公孙眷一起经商,见道武帝有兼济天下的才能,便留下来侍奉他。安同性情严正明察,喜欢听年长有见识的人说的话。登国初年,道武帝到慕容垂那里求兵,安同多次出使都很合皇帝的意愿,被任命为外朝大人,跟和跋等进出宫中,接连主持处理日常事务。
安同跟随皇帝到柴壁征伐姚平,姚兴带领所有人马救援姚平。安同向皇帝建议说:“汾州东面有个蒙阝亢,东西长三百多里,无路可通。姚兴兵来,必然从汾西方向,居高临下,直到柴壁,这样敌人内外合兵了。应当把汾河上的南北浮桥截断,在西岸上修筑城围。西面的城围坚固,敌人来后就没有办法施展智谋和兵力了。”道武帝听从了。姚兴果然眼睁睁地看着姚平被歼灭而无法救援。由于安同献计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