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江阳的讲解,更使我动心。”赏给他绢一百匹,衣物一套。元善的学问在通博方面,比不上何妥,可是他风雅而有器度,举止仪容可观,声音清亮明朗,所以被后起的人所仰慕。何妥经常心怀不满,成心想要贬低他。有一次讲解《春秋》,所有儒生全来到,元善私下对何妥说:“名望已经有了公论,不要相互为难。”何妥也答应了。可是到讲台以后,何妥便引用许多古今争议不清的问题来为难他,元善大多回答不出,两人由此产生了仇隙。
元善认为高赹是当宰相的合适人选。他曾经对皇帝说:“杨素过于粗俗,苏威为人懦弱,元胄、元。。正像鸭子一样。可以托付社稷的,只有高赹。”皇帝起初也赞同他的说法。当高赹得罪之后,皇帝认为元善的说法是替高赹进行游说的,便深加责备。元善忧惧交加,开始得了消渴病,后来病重而死去。
乐平王拓跋丕,从小就有才干。泰常七年(422)所封,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后来率领河西、高平各军讨伐南秦王杨难当。当军队至略阳时,军令严明,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人敢私作坏事,百姓们争先恐后送来牛酒慰劳军队。杨难当十分害怕,便退回仇池。这时众将商议说“:如果不杀掉地方上的豪强首领们,回军以后,他们一定聚众当盗贼。”又认为大军远出,不加以抢掠,就无法补充军用,奖赏兵士。拓跋丕准备采纳他们的意见。当时中书侍郎高允参与了丕的军事行动,便劝谏说:“如今将他们杀掉,就会有伤他们以往归化朝廷的本意,恐怕大军一走,立即就会作乱。”丕同意他的话,于是安抚了初来归附的民众,秋毫无犯。
起初,冯弘投奔高丽时,太武帝下诏让高丽遣送回来,高丽不送。太武帝大怒,准备讨伐,丕上表说,和龙新平定,应当恢复生产,让民众广修农田耕种,以增加军需物资,然后进讨,可以一举歼灭。皇帝采纳他的意见,停止征讨的想法。后来他因刘洁的案件而连坐,因忧愁而去世。事情记载在《刘洁传》中,谥为“戾王”他的儿子拔承袭爵位。后来因事被赐死,封国撤销。
丕去世和占卜的董道秀之死这二件事,高允写进《筮论》中说:“以前在明元帝末年,建了一座白台,高达二十多丈。乐平王曾经梦见自己登上高台,四处张望,什么也看不到。乐平王便问占卜的董道秀。卜筮之后,董说:‘大吉’。乐平王沉默而面有喜色。后来事情败露,乐平王忧愁而死,而董道秀也处死,尸首暴露街上。董道秀假如推演六爻对乐平王说‘:《易》中称,亢龙有悔。极高为亢,高而看不见人,不是好事。’如果这样的话,上可以使乐平王安宁,下可以保全自己,福禄正会来,哪里还有灾祸呢?如今舍本而求末,祸事来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元彧是济南王昌的儿子,字文若,他承袭父亲的爵位。
元彧从小很有才学,当时很受赞美。侍中崔光见后对人说“:黑头发就担任三公的,应当就是这个人了。”他从小跟堂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都是宗室中以博通古籍和有文学才华而闻名于时的,当时人难以定出他们的优劣。尚书郎范阳的卢道将对吏部的清河人崔休说“:三人的才学虽然都很优异,但是安丰王的不足在于急躁,中山王又是非过多,都比不上济南王风流宽雅。”因此,当时人又传言说:“三王美如玉,不如济南合规矩。”元彧仪态闲雅,谈吐言辞美妙。琅邪王诵,也是很有名气的人,见了 元彧之后,也不能不为之心醉,忘却疲劳。他奏祭祀郊庙时所用歌词,当时人也大加赞美。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元彧原名叫亮,字仕明。当时侍中穆绍跟他同署办事,为了避开穆绍父亲的名字,他便上表请求改名。皇帝下诏说“:仕明谈吐具有风采神韵,经常自比三国时的荀文若,可改名为。。,以取同一体类相似之美。”元彧又请求恢复父亲原有的封爵,皇帝下诏答应恢复临淮王的封爵,寄食邑于相州的魏郡。又长期兼任御史中尉职务。 元彧认为这是按照顺序叙用而得的职务,没有向朝廷拜谢。领军于忠很愤愤不平,向朝廷进言说:“临淮王虽然风度可观,但缺少刚直的情操,御史中尉的职务,恐怕不是他所能胜任的。”于是去掉了赐给他的随从,让他单车回府。朝臣们都为他感叹和惋惜。后来又累迁任侍中、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代管选部。
后来以本官职任东道行台。正值尔朱荣进入洛阳,杀害元氏族人。 元彧拍胸痛哭,便投奔梁朝。梁武帝派他的舍人陈建孙前来迎接,并且观察元彧的为人。陈建孙称赞元彧风采神韵闲雅俊秀。梁武帝也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声,十分敬重礼待他。梁武帝在乐游园设宴奏乐招待他, 元彧听到歌声嘘唏而哭,涕泪交加而下,梁武帝见后也感到伤心。和元彧一样前来梁朝投奔叛降的人,在候旨时都称魏为伪,只有 元彧上表时总是自称魏临淮王。梁武帝体谅元彧的本性如此,也不责怪他。当他知道庄帝继位时,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北方去,词语十分恳切。梁武帝爱惜他是个人才,可是又难以违背他的本意,便派仆射徐逸私下去劝 元彧留下。元彧说“:死去还希望回北方,何况现在还活着呢?”梁武帝便以礼相送。元彧非常孝顺,自从母亲去世以后,再也不吃酒肉,面容憔悴,见到的人都为之伤感。历任尚书令、大司马,兼录尚书事。
庄帝要追尊父亲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亲李妃为文穆皇后,准备把神主迁入太庙,以孝文帝为伯考。 元彧上表劝谏。这时,庄帝正一意孤行,朝臣没有人敢劝说,只有元彧和吏部尚书李神亻隽有表上奏。
庄帝又追尊他哥哥彭城王为孝宣帝。 元彧又当面劝谏说“:陛下的作为不合法度,后代人将怎样看待?历来书籍中,没有这样的事情。”皇帝又不肯听从。当神主送入太庙时,皇帝又令百官陪同,一律依照帝王的乘舆规格。 元彧上表认为“:起自中古,至于下叶,崇尚君亲,褒明功德,乃有皇号,终无帝名。今如去帝。只留皇名,求之古义,略有依准。”但皇帝又不肯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