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杀她。由于天快黑了,没有处置。贺氏秘密地向绍告急,绍便和帐下人以及几位宦官越过宫殿入犯禁地。皇帝受惊而起,来不及拿弓刀,于是暴死。第二天,宫门直到中午还没开,绍宣称有诏,召百官到西宫端门前北面。绍站在门扇中间问道“:我有父亲,也有哥哥,公卿们准备跟谁?”王公以下官员都大惊失色,没有人回答。过了好久,南平公长孙嵩说:“臣等不清楚皇帝仙逝的情况。”只有阴平王元烈哭着离开了。于是朝野人心惶惶,各怀异心。肥如侯贺护在安阳城北举起烽火,所以贺兰部落的人都前来奔赴,其余旧部人马,也率领子弟们,招集故友,纷纷相互聚集起来。绍听说人心不安,便取出布帛分别赏赐给王公以下官员。
起先,明元皇帝外出,当他听说了变故的消息,立即回京,他先躲进山中,派人在夜间告诉北新侯安同,众人立即响应。卫士们把绍捆起来送到明元皇帝那里,于是赐绍母子二人死,杀了他帐下的宦官和在宫中充当内应的共十多人。最先下手杀害皇帝的人,被群臣在城南都街生割吃掉。绍当时十六岁。
绍的母亲是献明皇后的妹妹,长得十分美丽妖艳。道武帝到贺兰部,见到以后十分喜欢,就告诉献明皇后请求纳入后宫。献明皇后说:“不行,她长得过于美丽,不是好事,况且已有了丈夫。”道武帝偷偷地让人杀了她的丈夫,把她纳入宫中,生下绍,终于导致谋逆的大祸。
法寿的弟弟法僧,官任益州刺史,他亲自杀人,喜怒无常。王、贾各大姓及州内的名士,法僧都招他们当兵,谁也不得私下放纵,于是全境民众都起来造反,勾结外面的敌人。又任徐州刺史。法僧原来依附元叉,因为元叉骄横放纵,法僧恐怕有祸连累自己,就打算叛变。当时担任主书兼舍人的张文伯奉令来到徐州,法僧对他说“:我要和你一起离开危险投奔安全的地方,能跟从我吗?”文伯说:“我怎么能够舍弃仁义而跟随你叛逆呢!”法僧准备杀掉他。文伯大骂,说:“我宁可死去见到文陵的松柏树,也不能活着当背叛国家的罪人!”法僧把他杀掉了。
孝昌元年(525),法僧杀死了行台高谅,在彭城反叛,自称帝号,改年号为天启。朝廷派大军讨伐,法僧投奔梁朝。那些戍守彭城的三千多名武官,法僧都在他们的额上加印作为奴隶,逼迫他们南渡。梁武帝任命法僧为司空,封为始安郡王,不久又改封宋王,对他很优待和宠信。又晋封为太尉,仍立为魏王。不久,又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郢州刺史,乃召为太尉。他死于梁朝,谥为襄厉王。儿子为景隆、景仲。
元和是元平原的长子,字善意,承袭父亲的王爵。起初,元和聘乙氏公主的女儿为妻,生下儿子显。他和妻子感情不好,但因为乙氏公主的缘故,没有办法遣送回去。他因此很生气,便到佛寺中落发为僧。他既然不爱妻子,也就舍去自己的儿子显,将爵位让给弟弟鉴,元鉴坚决推辞。公主因自己的外孙子没有袭爵,就到孝文帝面前申诉。孝文帝下令,在元鉴去世之后,由显承袭爵位,元鉴这才接受了。
元鉴字绍达,沉默寡言,为人宽和,喜欢结交士人。任齐州刺史。当时正开始变革,元鉴上书表示遵从孝文帝的旨意,他采用了齐地的旧风俗,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显著,做法都符合规定。孝文帝下诏嘉奖他。孝文帝所颁布天下的各种条例,也都和元鉴上奏的相同。齐人爱戴他并作歌赞美。
孝文帝去世后,元和蓄发还俗,他抛弃妻子,娶了一个寡妇曹氏当妻子。曹氏年长,比元和大十五岁,又带着五个儿女,他们跟元鉴一起住在历城,干扰元鉴处理政事。元和跟曹氏以及五个孩子共七人收受贿赂,元鉴也都顺从他们的心意,所说的话没有不听从的。于是因受贿而兴冤狱,收受贿赂混乱不堪,齐人都叫苦不迭,元鉴的名声也大受损害。改任徐州刺史,正好徐州、兖州大水灾,民众多数饥荒,元鉴上表请求加以赈济,民众赖以度日。起先,京兆王愉任徐州刺史,他年纪很轻,长史卢阳乌又对下属过于宽松,郡县多不守法。元鉴上表说梁郡太守程灵虬为政暴虐,祸害民众,以致盗贼四起。皇帝下诏罢免了灵虬,于是徐州境内安定,秩序井然。死时,谥为“悼王”
元和跟元鉴的儿子伯崇竞争要承袭爵位,皇帝下诏由元和袭爵,任东郡太守。起先,同郡人孙天恩家中豪富,他曾经和元和争地,派奴仆把元和打得半死。这时,元和就诬陷孙天恩和北方敌人来往,父子兄弟因此同被杀掉,家产田地房屋也都没收入官府。孙天恩的同族人想到朝廷申诉冤情,但因为元和是元叉的亲戚,不敢告。元和对同郡人说:“我要是想当州刺史,也是很容易得到的。想起这个小人,就恨入骨髓,所以请求来管这个郡,以报旧怨,以后也不想富贵。”明白的人说:“他必将死在这里了。”死后,赠为相州刺史。
广平王连,天赐四年(407)所封。去世后没有儿子,太武帝将阳平王熙的二儿子浑封为南平王,以继承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