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为昭州平集县尉。
大历四年(769),重新提升做监察御使,掌管淄青转运留后事。隔了一年,改任检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掌管江西转运留后事。次年,官拜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颇有政绩。没多久,又罢官。替代穆宁的人用天宝年间户口簿核查现有户籍,谎称人口逃亡多,而将穆宁加罪贬为泉州司户。穆宁之子赞,上诉鸣冤在宫门守候三年,皇上派御史复查,发现和州人口户籍倍增,于是下诏召穆宁回朝授右谕德官职。穆宁为人刚毅不能奉迎权贵,执政大臣认为穆宁不依附自己,而且担心他难以制约,所以让他处在闲散的位置。穆宁默默不得志,说道:“时世不容我,我也不能顺应时世,既然我不宜居官,那就激流勇退吧!”称病辞官归家,一连数十遍地恳请告退。这样的情形有好几次。亲友们认为他身体尚强壮,但也一一到朝中告请。皇上停驾奉天,穆宁前往行宫谒见,皇上授他秘书少监。兴元(784)初,改任右庶子。德宗返回京师,穆宁说:“可以实现我的愿望了。”于是称病停职回到东都。贞元六年(790),在秘书监任上辞职退休。
穆宁好学,善于教子,家道以严格著称。侍奉孀居的胞姊以友悌闻名。靠着胸襟豁达使身心健康,从不依赖服药。常常训诫几个儿子说:“我听说君子侍奉双亲,以承顺父母的心意最为重要,这只是正直之道而已。谨慎而不做谄谀之事,这才是我的志向。”贞元十年(794)十月去世,时年七十九。有四子:赞、质、员、赏。
窦群,字丹列,扶风平陵人。祖父窦。。,做过同昌郡司马。父窦叔向,以工于诗作著称,代宗朝官至左拾遗。窦群之兄常、牟,弟巩,皆应举进士及第,惟窦群一人为处士,隐居毗陵,以节操而闻名。母亲去世时,他咬断一指放入棺中陪葬,在墓旁搭了屋子守孝到服丧期满。后来跟从啖助的门人卢庇研习《春秋》,著书三十四卷,名为《史记名臣疏》。贞元(785~805)年间,苏州刺史韦夏卿以卓越人才的名义举荐窦群,同时献上他的著作,主管官员却不予上报。待到韦夏卿做了吏部侍郎,改任京兆尹,在入朝谢恩那天,答话时伺机再度举荐,于是召窦群入朝官拜左拾遗,后升侍御史,充任蕃使秘书监张荐的判官。窦群因而入朝应对,奏道:“陛下即位二十年,才从草泽之中将臣擢升为拾遗,这表明仕进很难啊。现在陛下将二十年难以仕进之臣,用做和蕃判官,又太容易了吧?”德宗觉得他出语不凡,便留下他,仍为侍御史。
王叔文的党羽柳宗元、刘禹锡都简慢窦群,窦群也不依附他们。那一伙人计谋欲贬窦群的官,被韦执谊劝止。窦群曾谒见王叔文,王叔文命人撤去坐榻才让窦群进来,窦群作揖并说道:“事情总有不可预料的。”王叔文问:“什么意思?”窦群说:“去年李实以受皇上恩宠自夸,又倚仗出身高贵,名震一时,当时您尚在路旁徘徊,不过是江南一个小吏而已。现在您已处在和李实同样的地位,又怎能不考虑路旁也有像您一样的人呢?”王叔文虽然认为他话语不凡,终究未重用他。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由页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由页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