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九十九(7/7)

以为两省 皆名侍臣,足备顾问,无劳别置冗员。既济上疏论之曰:

臣伏以陛下今日之理,患在官烦,不患员少;患在不问,不患无人。且中书、 门下两省常侍、谏议、补阙、拾遗,总四十员,及常参待制之官,日有两人,皆备 顾问,亦不少矣。中有二十一员,尚阙人未充,他司缺职,累倍其数。陛下若谓见 官非才,不足与议,则当选求能者,以代其人。若欲务广聪明,毕收淹滞,则当择 其可者,先补缺员。则朝无旷官,俸不徒费。且夫置钱息利,是有司权宜,非陛下 经理之法。今官三十员,皆给俸钱,干力及厨廪什器、建造F宇,约计一月不减百 万,以他司息例准之,当以钱二千万为之本,方获百万之利。若均本配人,当复除 二百户,或许其入流。反覆计之,所损滋甚。当今关辅大病,皆为百司息钱,伤人 破产,积于府县。实思改革,以正本源。又臣尝计天下财赋耗篸之大者,唯二事焉: 最多者兵资,次多者官俸。其余杂费,十不当二事之一。所以黎人重困,杼轴犹空。 方期缉熙,必藉裁减。今四方形势,兵罢未得,资费之广,盖非获已。陛下躬行俭 约,节用爱人,岂俾闲官,复为冗食?籍旧而置,犹可省也,若之何加焉?陛下必 以制出不可改,请重难慎择,迁延寝罢。

其事竟不得行。既而杨炎谴逐,既济坐贬处州司户。后复入朝,位终礼部员外 郎。

传师擢进士,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书郎、鄠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 阙,并兼史职。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 书舍人。性恬退无竞,时翰林未有承旨,次当传师为之,固称疾,宣召不起,乞以 本官兼史职。俄兼御史中丞,出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入为尚书右丞。出为洪 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转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太和元年 卒,年五十九,赠吏部尚书。

初,传师父既济撰《建中实录》十卷,为时所称。传师在史馆,预修《宪宗实 录》未成,廉察湖南,特诏赍一分史稿,成于理所。

有子枢、询,皆登进士第。

询历清显,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咸通中,检校户部尚书、潞州长 史、昭义节度使。为政简易,性本恬和。奴归秦者,通询侍者,询将戮之未果;奴 结牙将为乱,夜攻府第,询举家遇害。

史臣曰:前代以史为学者,率不偶于时,多罹放逐,其故何哉?诚以褒贬是非 在于手,贤愚轻重系乎言,君子道微,俗多忌讳,一言切己,嫉之如仇。所以峘、 荐坎壈于仕涂,沈、柳不登于显贯,后之载笔执简者,可以为之痛心!道在必伸, 物不终否,子孙藉其余祐,多至公卿者,盖有天道存焉!

赞曰:褒贬以言,孔道是模。诛乱以笔,亦有董狐。邦家大典,班、马何辜? 惩恶劝善,史不可无。

部分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氏。高祖于志宁,贞观年间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之一。父于默成,任沛县令,早逝。于休烈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及延陵包融为文词朋友,一时都很著名。应举进士,又应制策考试登科,授秘书省正字之职。屡次升迁至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自中部奔赴皇上行宫,被擢升拜给事中。又调任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道:“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禹、汤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因此勃然兴盛。有德行的君主,不忘规劝己身过失,臣极力庆贺不已。”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丧失殆尽,无史籍文献可供检寻。于休烈启奏道:“《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他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一并收藏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贼攻陷后,尽遭焚烧。而且《国史》、《实录》,皆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伏望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若是史官收得,则赦免其渎职之罪。得一部者越级授给官位,得一卷者赏绢十匹。”数月之内,仅收得一两卷。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