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请中书门下以及两省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各司正员三品以上、各王、驸马中期周以上亲属以及其女婿外甥,不能担任京兆府判、畿令、赤县丞簿尉,皇上下敕令同意了。升为刑部侍郎。
大历二年(767)四月,出朝任洪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四年(769)六月,封为赵国公。贾明观,是万年县的捕贼小官,侍奉刘希暹,依仗鱼朝恩的权势,恣意凶残,毒于豺狼。朝恩、希暹被杀后,元载当权,采纳明观的奸计,并且纵容他,特令派他去江西做事。明观还没有出城,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聚集在城外,都拿着砖石等候他,以期投掷击打他为快。载听说后,特令当地官吏将百姓赶入城内,明观才免于被打。在洪州二年,少游任观察使,秉承元载的旨意容忍他。等到路嗣恭替代少游,一到洪州,当天便将明观处死,有见识的人因此贬损魏少游的名声,称赞路嗣恭的政绩。大历六年(771)三月己未在其官位死去,赠予太师。
少游身居其职,凭借机遇完成其事务,具有规检,善于用人,在众多事务中处理果断。前后四次担任京兆尹,虽然没有显赫功名,却也小心拘谨,很多人都称道他。
卫伯玉,具有体力,幼时习武,天宝(742)年间驻守安西,凭多次战功升为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举兵平定国难,伯玉满怀激愤,一心想立功求名,从安西回到长安。开始任神策军兵马使出征。乾元二年(759)十月,叛贼史思明派将领李归仁率三千名铁骑进犯,伯玉以数百名骑兵在疆子坂将其打败,尸横遍野,获得战马六百匹,归仁和其残部向东逃走。以战功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熟知军事。转为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向京城贡献俘虏一百多人,皇上诏令解缚赦免他们,伯玉升任神策军节度。上元二年(761)二月,史思明率领众兵西下图谋长安,史朝义率领其军夜袭陕州。伯玉领兵抗击,在永宁大破敌军。贼军退走,晋位特进,封为东郡公。
广德元年(763)冬天,吐蕃进犯京师,皇上幸驾陕州。认为伯玉有才略,可当重任,于是升为江陵尹,兼任御史大夫,充当荆南节度观察等使。不久加授检校工部尚书,封为城阳郡王。大历初年(766),遇上母亲丧事,朝廷以王昂替代其职,伯玉暗中劝将吏不接受诏令,不久又起用本官任荆南节度等使,受到当时人们的憎恶,大历十一年(776)二月觐见皇上,病死于京师。
李承,赵郡高邑人,吏部侍郎至远的孙子,国子司业籴田的第二个儿子。承幼小时父亲死去,哥哥晔抚养他,长大以后,以侍奉其兄闻名。在朝廷荐选当中属高层次人才,多次升任大理评事,充当河南采访使郭纳的判官。尹子奇围困汴州,落入贼手,将他拘押到洛阳,承在贼廷中,侍从奸计,多次受到称道。两京收复后,照惯例被贬为抚州临川尉。数月后任德清令,十天后升为监察御史。淮南节度使崔圆请他留下充任判官,多次升为检校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圆死后,任抚州、江州两地刺史,功绩显著。升为检校考功郎中兼任江州刺史,征诏任吏部郎中。不久任淮南西道黜陟使,上奏在楚州修置常丰堰以抵御海潮冲击,在贫瘠的土地上屯田,每年收获的粮食为以前的十倍,至今仍然在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