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三十四(2/6)

存城。迟受信弃其妻走投丽,于是百 济之余烬悉平。孙仁师与刘仁愿振旅而还,诏留仁轨勒兵镇守。初,百济经福信之 ,合境凋残,僵尸相属。仁轨始令收敛骸骨,瘗埋吊祭之。修录,署置官长, 开通途路,整理村落,建立桥梁,补葺堤堰,修复陂塘,劝课耕,赈贷贫乏,存 问孤老。颁宗庙忌讳,立皇家社稷。百济余众,各安其业。于是渐营屯田,积粮抚 士,以经略丽。仁愿既至京师,上谓曰:“卿在海东,前后奏请,皆合事宜,而 雅有文理。卿本武将,何得然也?”对曰:“刘仁轨之词,非臣所及也。”上叹 赏之,因超加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厚赉其妻,遣使降 玺书劳勉之。仁轨又上表曰:

麟德二年,封泰山,仁轨领新罗及百济、耽罗、倭四国酋长赴会,宗甚悦, 擢拜大司宪。乾封元年,迁右相,兼检校太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 三年,为熊津安抚大使,兼浿江,副司空李勣讨平丽。总章二年,军回, 以疾辞职,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咸亨元年,复授陇州刺史。三年,征拜太 左庶、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五年,为大总,东伐新罗。仁轨率 兵径度瓠卢河,破其北方大镇七重城

纳其言。又遣刘仁愿率兵渡海,与旧镇兵代,仍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 以招辑其余众。扶余勇者,扶余隆之弟也,是时走在倭国,以为扶余丰之应,故仁 轨表言之。于是仁轨浮海西还。初,仁轨将发带方州,谓人曰:“天将富贵此翁耳!” 于州司请历日一卷,并七庙讳,人怪其故,答曰:“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 使夷俗遵奉焉。”至是皆如其言。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 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 有所闻。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 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 争征行,乃有不用官,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 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 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弟。从显庆五年以后, 征役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 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 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 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官重赏,百方购募,无。洎到西岸,唯闻枷锁推禁, 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 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频年征役,唯取勋官,牵挽 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陛下再兴兵,平定百济,留兵 镇守,经略丽。百姓有如此议论,若为成就功业?臣闻琴瑟不调,改而更张,布 政施化,随时取适。自非重赏明罚,何以成功?臣又问:“见在兵募,旧留镇五年, 尚得支济;尔等始经一年,何因如此单?”并报臣:“发家来日,唯遣作一年 装束,自从离家,已经二年。在朝甕津,又遣来去运粮,涉海遭风,多有漂失。” 臣勘责见在兵募,衣裳单,不堪度冬者,给大军还日所留衣裳,且得一冬充事。 来年秋后,更无准拟。陛下若殄灭丽,不可弃百济土地。余丰在北,余勇在南, 百济、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相影响,若无兵,还成一国。既须镇压, 又置屯田,事藉兵士,同心同德。兵士既有此议,不可胶因循,须还其渡海官勋 及平百济向平壤功效。除此之外,更相褒赏,明敕劳,以起兵募之心。若依今日 以前布置,臣恐师老且疲,无所成就。臣又见晋代平吴,史籍载。内有武帝、张 华,外有羊祜、杜预,筹谋策画,经纬谘询。王浚之徒,折冲万里,楼船战舰,已 到石。贾充、王浑之辈,犹斩张华以谢天下。武帝报云:“平吴之计,自朕 意,张华同朕见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如此。平吴之后,犹苦绳王浚, 赖武帝拥护,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浚不存首领。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抚心 长叹。伏惟陛下既得百济,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奋,举无遗策,始可成 功。百姓既有此议,更宜改调。臣恐是逆耳之事,无人为陛下尽言。自顾老病日侵, 残生讵几?奄忽长逝,衔恨九泉,所以披肝胆,昧死闻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