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十六(5/7)

始,将军丘师利等人全都自夸功劳,有的捋袖露臂自吹自擂,指天划地赌咒发誓,后来看见李神通被太宗批评得理屈辞穷,便私下议论:“皇上以最公平的原则实行奖赏,不偏爱自己的亲属,我们这些人怎能乱说?”

贞观三年(629),授予房玄龄太子少师官衔,他坚决推辞,只任代理太子詹事,兼任礼部尚书。第二年,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号魏国公,主持编撰本朝历史。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以后,他忠于职守从不懈怠,尽心竭力,不愿出现一点失误。听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就像是自己有那优点长处一样高兴。他熟悉百官的情况,多讲优点来鼓励他们,研究制订法律条例,立意是宽容公正。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按照才干安排职务,出身低微也无妨碍。公众舆论赞扬他是贤相。他有时出了差错被皇上批评,就一连几天在理事的朝堂里叩头请罪,惶恐不安,好像无地自容。贞观九年(635),因维护高祖的陵墓制度有功,加赐开府仪同三司名号。贞观十一年(637),跟司空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一起被封为世袭刺史,按照这个身份任宋州刺史,改封爵号梁国公,实际上终究没有实行。

贞观十三年(639),提升为太子少师,房玄龄多次呈表请求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太宗批复说:“选贤任能的关键,应以不存私心为根本;事奉国君的原则,应以当仁不让为美德。各个时代都靠这弘扬教化,所有贤良都靠这协调关系。你忠诚谦恭,正直厚道。天下混乱之时帮我谋划建立功业,玄武门事变之前帮我扫平登极道路。你为朝臣们树立了楷模,按法度处理政务;辅佐太子,声望成就都如此显著。可现在忘掉了根本原则,拘泥于琐细规矩,虽然接受了太子少师的职务,却推辞襄理政务的重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辅佐我一人共同安天下吗?”房玄龄于是在担任尚书左仆射的同时兼任太子少师。这时皇太子李治就要举行拜师仪式,备办了礼物等着他,房玄龄迫切地希望降低自己的权位,又不敢上表陈述,就自动回家去了。有识之士没有谁不尊重他的辞让精神。房玄龄自从官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十五年时间,女儿嫁给了太宗的儿子韩王李元嘉为妃,儿子房遗爱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实在显贵到了极点,多次呈表辞职,太宗老是劝阻。贞观十六年(642),又和高士廉等人合作编写成《文思博要》一书,赏赐非常丰厚。他被提升为司空,仍然统管朝廷政务,主持编撰本朝历史。房玄龄呈表直言请求辞职,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西汉张良辞让官职,东汉窦融谢绝荣誉,自己警惕‘水盈则溢,月满则亏’的规律,能够知难而进、激流勇退,善于见好就收、知足常乐,前人传为美谈。您也仿效前贤先哲,实在应该赞美。不过朝廷多年重用您,一旦突然没有了您这样的贤相,就像失去了两条臂膀。您如果身体还好,就别再这样辞让了。”房玄龄只得作罢。

贞观十七年(643),房玄龄与司徒长孙无忌等人绘了肖像陈列在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为他写的赞词说:“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才学兼擅文章书法,韬略至于出神入化。担任官职谨守节操,事奉国君忘掉自家)。”高宗李治当时是东宫太子,房玄龄兼任太子太傅,仍然执掌门下省的政务,继续主持编撰本朝历史。不久由于完成了《高祖、太宗实录》的撰写任务,朝廷颁发玉玺封记的文书嘉奖,赏赐丝绸一千五百段。那年,房玄龄因继母去世离职回家守孝,太宗特地命令用昭陵墓地安葬他的继母。没过多久,又召回他官复原职。太宗御驾亲征辽东,命令房玄龄留守京城,写下手谕说:“您担当如同汉王刘邦的丞相萧何留守关中一样的重任,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战车装备,军队粮饷,都委托他安排发送。房玄龄多次对太宗说不能轻敌,要特别警惕小心。不久与中书侍郎褚遂良接受诏令重新编写《晋书》,于是奏明太宗调来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和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盞、太子舍人李义府和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八人,分担收集记录工作,以臧荣绪主编的《晋书》为蓝本,参考其他各种版本,很是详尽严密。然而修史官员大多是善于作文吟诗的文人,喜爱收集奇异怪诞的琐事,以扩大宣扬新奇的人物事件;写的评论文字,一味追求华丽,不讲忠于事实,因此遭到有学识的人的批评。只有李淳风很懂天文历法,善于写作,他写的《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最值得一读。太宗亲自撰写了《宣帝论》、《武帝论》以及《陆机论》、《王羲之论》,因此全书署为“御撰”到贞观二十年(646),全书编写成功,共一百三十卷,诏令藏到宫廷收藏珍稀书籍的秘府,按照等级给编撰人员赏赐奖品提升官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