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两省长官预知 政事者,亦皆以此为名。永淳中,始诏郭正一、郭待举、魏玄同等,与中书门下同 承受进旨平章事。自天后已后,两省长官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为宰相。其 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但厘尚书省而已。总章二年,东台侍郎张文瓘,西台 侍郎戴至德等,始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著之入衔。自是相承至今。永淳二年,黄门侍 郎刘齐贤知政事,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后两省长官,及他官执政未至侍中书令 者,皆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
中书侍郎二员。 汉置中书,掌密诏,有令、仆、丞、郎四官。魏曰中书郎,晋 加“侍”字。隋置内书省,改为内书侍郎,正四品。武德初为内史侍郎,三年改为 中书侍郎。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易号。至德复为中书侍郎。武德定令,与尚书 侍郎俱第四品。大历二年九月,与门下侍郎共升为正三品也。 中书侍郎掌贰令 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使,则持 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监轩则受其表疏,升于西阶而奏。若献贽币,则受之以 授于所司。
中书舍人六员。 正五品上。曹魏于中书置通事一人,掌呈奏按章。高贵乡公于 通事下加“舍人”二字。晋于中书置舍人、通事各一人。自魏、晋、齐、梁,诏诰 皆出于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但掌呈奏而已。或通事有文字者,别敕知 诏诰。至梁武,制诰专令舍人掌之,兼去“通事”二字,但云中书舍人。隋曰内史 舍人,置八员,掌制诰,品第六。寻升五品上。炀帝改内书舍人,置四员。武德初 为内史舍人,三年,改为中书舍人。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改易。
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 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正之。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奏之。 国有大事,若大克捷及大祥瑞,百僚表贺,亦如之。凡册命大臣于朝,则使持节读 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皆使劳问之。凡察天下冤滞,与给事中及御史三 司鞫其事。凡百司奏议,文武考课,皆预裁焉。
主书四人, 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 从八品下。 令史二十五人,书令 史五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修补敕匠五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员, 从三品。 右补阙二员, 从七品上。 右拾遣二员, 从八品上。 起居舍人二员。 从六品上。 右常侍、补阙、拾遣。掌事同左 省。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以记时政损益。 季终,则授之于国史。
通事舍人十六人。 从六品上。通事舍人,奏谒者之官也。掌宾赞、赞受事,隶 光禄勋。晋置舍人、通事各一人,隶中书。东晋曰通事舍人。隋因晋制,置十六人, 从六品上,又为通事谒者。武德初,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隶四方馆, 属中书省也。 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及辞谢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 就列,引以进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节。凡四方通表,华夷纳贡,皆受而进之。凡 军旅之出,则命受慰劳而遣之。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以视其疾苦。凯旋, 则郊迓之,皆复命。凡致仕之臣,与邦之耋老,时巡问亦如之。
令史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集贤殿书院: 开元十三年置。汉、魏已来,职在秘书。梁于文德殿内藏聚群书。 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隋平陈之后,写群书正副二本, 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自汉延熹至隋,皆 秘书掌国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籓府时,有秦府学士十八人。其后 弘文、崇文二馆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书。开元五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 以充内库,置校定官四人。七年,驾在东都,于丽正殿置修书使。十二年,驾在东 都,十三年与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因改名集贤,改修书使为集贤书院学士。其 大明宫所置书院,本命妇院,屋宇宏敞。永泰元年三月,诏仆射裴冕等十三人,每 日于集贤书院待诏。
集贤学士。 初定制以五品已上官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每宰相为学士者, 为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 学士知院事一人, 开元初,以褚无量、马 怀素、元行冲相次知乾元殿写书,及在丽正,乃有使名。张说代元行冲,改院为集 贤,以说为大学士,知院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自是,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