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氵义川郡。武德四年,分汉阳县置氵义川县,属 沔州。州废,属鄂州。
岳州下 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巴州,领巴陵、华容、沅江、罗、 湘阴五县。六年,改为岳州。省罗县。天宝元年,改为巴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岳 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二,口一万七千五百五十六。天宝领县五,户一万一千七百 四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南二千二百三十七里,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六 里。
巴陵 汉下隽县,属长沙郡。吴置巴陵县。晋置建昌郡,隋改为巴州,炀帝改 为巴陵郡。武德置岳州,皆置巴陵县。县界有古巴丘
华容 汉孱陵县地,属武陵郡,刘表改为安南。隋改为华容。垂拱二年,去 “华”字,曰容城。神龙元年,复为华容
沅江 汉益阳县,属长沙国。隋改为安乐,又改为沅江,属岳州
湘阴 汉罗县,属长沙国。宋置湘阴县,县界汨水,注入湘江
昌江 神龙三年,分湘阴县置。
潭州中都督府 隋长沙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潭州总管府,管潭、衡、永、 郴、连、南梁、南云、南营八州。潭州领长沙、衡山、醴陵、湘乡、益阳、新康六 县。七年,废云州,改南梁为邵州,南营为道州。省新康县。督潭、衡、郴、连、 永、邵、道等七州。天宝元年,改为长沙郡。乾元元年,复为潭州。旧领县五,户 九千三十一,口四万四百四十九。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万 二千六百五十七。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至东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长沙 秦置长沙郡。汉为长沙国,治临湘县。后汉为长沙郡。吴不改。晋怀帝 置湘州,至梁初不改。隋平陈,为潭州,以昭潭为名。炀帝改为长沙郡,仍改临湘 为长沙县。武德复为潭州。湘潭 后汉湘南县地,属长沙郡。吴分汀南立衡阳县, 属衡阳郡。隋废郡,县属潭州。天宝八年,移治于洛口,因改为湘潭县。
湘乡 汉钟武县,属零陵郡。后汉改为重安,永建三年,又名湘乡,属长沙郡。
益阳 汉县,属长沙国,故城在今县东八十里。武德四年,分置新康县。七年, 省入。
醴陵 汉临湘县,界有醴陵,后汉立为县,属长沙郡。隋废,武德四年,分长 沙置。
浏阳 吴分长沙置浏阳县,隋废。景龙二年,于故城复置。
衡州中 隋衡山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衡州,领临蒸、湘潭、耒阳、新宁、 重安、新城六县。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贞观元年,以废南云州之攸县来属。 天宝元年,改为衡阳郡。乾元元年,复为衡州。旧领县五,户七千三百三十,口三 万四千四百八十一。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 八。在京师东南三千四百三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衡阳 汉蒸阳县,属长沙国。吴分蒸阳立临蒸县,吴末分长沙东界郡立湘东郡。 宋、齐、梁不改。隋罢湘东郡为衡州,改临蒸为衡阳县。武德四年,复为临蒸。开 元二十年,复为衡阳
常宁 吴分耒阳立新宁县,属湘东郡。旧治三洞,神龙二年,移治麻州。开元 九年,治宜江。天宝元年,改为常宁
攸 汉县,属长沙国,县北有攸溪故也
茶陵 汉县,属长沙国。隋废。圣历元年,分攸县置
耒阳 汉县,属桂阳郡。隋改为耒阴。武德四年,复为耒阳。
衡山 吴分湘南县置。旧属潭州,后割属衡州。
澧州下 隋澧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澧州,领孱陵、安乡、澧阳、石门、 慈利、崇义六县。贞观元年,省孱陵县。天宝元年,改为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 澧州。天宝初,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五,户三千四百七十四,口二万五千八百二 十六。天宝领县四,户一万九千六百二十,口九万三千三百四十九。在京师东南一 千八百九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五百七十二里。
澧阳 汉零阳县,属武陵郡。吴分武陵西界置天门郡。晋末,以义阳流人集此, 侨置南义阳郡。隋平陈,改南义阳为澧州。皆治此县
安乡 汉孱陵县地,属武陵郡。隋分立安乡县。贞观元年,废孱陵并入
石门 吴分零阳县于此置天门郡。隋平陈,废天门郡,以废州为石门县
慈利 本汉零阳县,隋改零阳为慈利县。麟德元年,省崇义并入。
朗州下 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改为武陵郡。乾 元元年,复为朗州。天宝初,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二,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 万九百一十三。天宝,户九千三百六,口四万三千七百十六。在京师东南二千一百 五十九里,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八里。
武陵 汉临沅县地,属武陵郡。秦属黔中郡地。梁分武陵郡于县置武州。陈改 武州为沅陵郡。隋平陈,复为嵩州,寻又改为朗州。炀帝为武陵郡。武德复为朗州。 皆治于武陵县
龙阳 隋县,取洲名。
永州中 隋零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永州,领零陵、湘源、祁阳、灌阳 四县。七年,省灌阳。贞观元年,省祁阳县,四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零陵郡。 乾元元年,复为永州。旧领县三,户六千三百四十八,口二万七千五百八十三。天 宝,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入。在京师南三千二百七十四 里,至东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
零陵 汉泉陵县地,属零陵郡。汉郡治泉陵县,故城在今州北二里。隋平陈, 改泉陵为零陵县,仍移于今理。梁、陈皆为零陵郡,隋置永州,炀帝复为零陵郡, 皆治此县
祁阳 吴分泉陵县,于今县东北九十里置祁阳县,今有古城。隋平陈,并入零 陵。武德四年,复分置,移于今治。贞观元年省,四年又置。石燕冈在祁阳西北一 百一十里,此冈穴出石燕,充贡。湘水南自零陵界来
湘源 汉零陵县地,属故城在今县南七十八里。隋平陈,并零陵入湘源县
灌阳 汉零陵县地,大业末,萧铣析湘源县置。武德七年废。上元二年,荆南 节度使吕諲奏,复于故城置灌阳县。灌水在城西,今名灌源。
道州中 隋零陵郡之永阳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营州,领营道、江华、永 阳、唐兴四县。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仍省永阳县。十七年废, 并入永州。上元二年,复析永州置。天宝元年,改为江华郡。乾元元年,复为道州。 旧领县三,户六千六百一十三,口三万一千八百八十。天宝领县四,户二万二千五 百五十一,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今领县五。
弘道 汉营浦县,属零陵郡。吴置营阳郡。晋改为永阳郡。隋平陈,改营浦为 永阳县。武德四年,于县置营州,改为营道县。五年,又加“南”字。贞观八年, 改为道州。天宝元年,改营道为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