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什么?”
李勉说“:天下人都知道,独独陛下不知道。这就是道道地地的奸邪。”当时虽怕犯众怒,没有大用卢杞,但也从此渐渐疏远了李勉。李勉任宰相两年后辞职,仅任太子太师。死时年七十二岁,追赠太傅,赐谥为“贞简”
李勉年轻时,家境不好,客居梁州、宋州,与另一些学生同住客栈。有个学生病危将死,拿出一块白金交给他:“旁边没人知道这件事,希望你用这钱为我埋葬,多余的钱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了。
入葬时,李勉秘密地把剩下的钱放置在棺材下面。后来,那人的家属来见李勉道谢,李勉与他家人一同挖开坟墓拿出剩钱交还他们。李勉身为将相,他所得的赏赐,全都分赠亲戚朋友。他死后,家无余财。当他任职朝廷时,也耿直廉介,能为众臣的表率。他能始终礼贤下士,曾经招引李巡、张参两人在幕府,后来两人死了,每次在府中宴饮,还为他两人设座位,一如他们还在时。他每派出戍兵,都要检查他们的钱粮带够了没有,春秋两季,都要到他们家中去慰问,所以人们肯为他效命。李勉擅长弹琴,常有自制曲,天下都欣赏且极珍视,乐家所传《响泉》、《韵磬》,都是李勉所爱的曲子。
李石,字中玉,是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元和年中进士及第,征为凉国公李听的幕府,随从历四镇。李石有方略,任吏颇为精明。李听每次征伐,一定要留李石主持后方事务。大和三年(829),任郑滑行军司马。那时,李听带兵北渡黄河,令李石入朝奏事,在廷上答问明白清晰,文宗十分嘉许。府罢后,提升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后来兵郎中令狐楚掌管河东,引荐李石为太原副使。大和七年(833),入京任给事中,逐步升为户部侍郎,管理财政。
皇帝厌弃李宗闵等人朋党倾轧,背离公道,有害政事。因此,凡是旧臣都疑而不用,专意提拔新进孤立者,想以此来革除旧弊。所以李训等人得以位至宰相。到后来,甘露事件后,李训被诛。于是提拔李石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主管财政。李石器度豁达雄健,当政者、掌权者也不能使之屈挠。
那时,宦官势盛,凌驾朝廷。每到延英殿议事,仇士良等人往往举李训的事来批驳所有的陈请。李石从容地说“:扰乱京师的人是李训与郑注,但他们所以能够入朝当权,不知是何人引荐的。”仇士良等人听到这话,也觉内愧,没话答对,嚣张的气焰顿削。缙绅们依赖他才得以稍稍宽心。又一天,在紫宸殿,宰相们进到阶前,皇帝凄然叹息。李石上前说“:陛下叹息,臣未能领悟,能问问为了什么吗?”皇帝说:“我感叹治国真难啊!
我即位十年了,未能治好国本,以致前年有病,今年又出变乱。看来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受亿万人之托而居于上位,竟不能使百姓得利,我怎能长久在此位上呢?”李石说:“陛下自责,固然有理。
不过责备太早了。虽说十年间孜孜不倦以德治国,才成今日的情况。天下的治得好与不好,要从今往后看。人的气度心志,即使是圣贤,也会有优劣之分。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陛下年纪尚轻,但已能看出人心的真伪了,陛下自己衡量,现在与即位当时比如何?”
皇帝说“:略有起色。”李石说“:古代的圣贤,一定看书来考察自己的行动,然后才能有所业绩。陛下积十年的经验,逐步积德图新。以前所以有疾病及叛乱,是天用以锻炼陛下、坚定陛下的心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