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为辒州都督,殁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
姚崇少年时期风流倜傥,重视气节,年长很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下笔成章,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五次迁升为夏官(兵部)郎中。当契丹侵扰河北,一时军书纷集上奏,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武后很赏识他,就提拔他为侍郎。武后曾对侍臣说:“从前周兴、来俊臣等多次奉诏承办狱案,朝臣互相牵连,都承认反朝廷。我怕有冤情,派近臣复查,都得他们亲自写的服罪书,并不冤枉。我没有什么怀疑了,就批准周兴、来俊臣等的奏请。自从酷吏来俊臣等被诛后,竟没有反朝廷了。那么,过去被来俊臣等以反朝廷罪论处的人,该不会有冤枉的吧?”
姚崇说“:自垂拱以后,被告发者大多被迫自诬。在那时,以告发别人反朝廷为有功,所以天下人称告发行为是‘罗织’,这比汉朝钩党之害更为严重。虽然陛下派近臣去重新审问,但他们自己尚且不能自保,怎么敢摇手否定原案而违背来俊臣等酷吏的意向呢?况且被审者如果不承认,就会又遭受惨酷肉刑,如像张虔勖、李安静等都是这样再受惨刑的。现今靠上天的圣灵,启发陛下明通,凶残小人被消灭干净,朝廷太平安定,我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朝廷内外官员再也没有谋反者了。陛下将告密的小报告摆在一边不予追究,以后如果有谋反事查实,臣情愿按知而不告发的罪受惩处。”
武后高兴地说道“:以前的宰相都一定顺我意去办事,害我成了乱用刑法的君主,现在听你说的话,可说真合了我的心意。”乃赐给银千两。
圣历三年(700),姚崇晋升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又迁凤阁侍郎,不久兼相王李旦府长史。因母老要求免政回家侍奉,武后就诏令以相王府长史去服侍母病。
一个多月后,回朝兼任夏官(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上奏说“:我侍奉相王,而夏官属兵凶性质,我不是害怕死,而是怕兼任兵部不利于相王。”武后乃下令改任他为春官(礼部)。张易之曾私下恳求姚崇为他办事,姚崇不予理睬,易之向武后进谗言,崇被降职为司仆卿,还是同凤阁鸾台三品。出朝任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商诛除张易之、张昌宗时,姚崇恰好正从屯所灵武回京,就参与筹划,以此有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后来武后被迁往上阳宫,中宗率同百官去问安。大臣们为罢武后权力而相互称庆,只姚崇一人流着泪。张柬之等说:“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我怕你从此要招祸殃了!”姚崇说“:日前参与讨伐二张凶逆,不足以说有功劳;但我臣事则天后很久,现在为离旧主而流泪,是为人臣应有的节操,因为这样而获罪我是心甘情愿的!”不久,被出为亳州刺史。后来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日韦等五王被害,而只有姚一人幸免,外放宋、常、越、许四州。睿宗即位,姚崇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玄宗立为太子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宋王、成器等人分别主持闲厩、禁兵要职。
姚崇和宋瞡建议请太平公主迁居东都洛阳,令宋王等出为各州刺史,使天下人统一归心于太子。睿宗把这建议告诉了太平公主。公主发怒。太子害怕,又上疏睿宗,指劾姚崇等离间王室关系,请予重典惩处,乃贬为申州刺史,转徐、路二州,又调为扬州长史。姚崇为政条理简肃,百姓为他刻碑载德。又迁同州刺史。
先天二年(713),玄宗到新丰检阅。
按传统,天子行幸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牧守官员,都要到皇帝行宫朝见。
这时玄宗也密召姚崇。崇到了,玄宗正在渭水畔打猎,马上召见。玄宗问:“你会打猎吗?”姚崇答道“:我少年时就干这行当。我年二十居在广成泽,常以呼鹰逐兽为乐。友人张憬藏说我将会当帝王的辅臣,不要习猎自弃,所以才改变初衷专心勤读,于是如今能待罪于将相。但年青为打猎能手,老了仍然出色。”玄宗听了很高兴。他和玄宗一同驰逐,迅缓自如,玄宗喜欢极了。狩猎以后,玄宗咨问天下大事,姚崇侃侃畅谈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