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所著《乐书》二十卷贯穿明备,乞援其兄祥道进《礼书》故事给札。既上,迁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详礼乐官。
魏汉津议乐,用京房二变四清。旸曰:"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二变以变宫为君,四清以黄钟清为君。事以时作,固可变也,而君不可变。太簇、大吕、夹钟,或可分也,而黄钟不可分。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时论方右汉津,绌旸议。
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尝坐事夺,已而复之。卒,年六十八。
祥道字用之。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所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旸《乐书》并行于世。
部分译文
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因举进士不中而退居泰山。他一生研究《春秋》,著有《尊王发微》十二篇,其学大抵源于陆淳,但有不少创新之意。
石介在山东有名望,但包括石介在内的许多人皆视孙复为先生。孙复四十岁的时候还未娶妻,李迪深知孙复贤能,故欲将弟之女嫁给他。孙复起初对此事犹豫不决,石介与其他弟子劝请孙复说:“公卿不礼贤下士已很久了,现在丞相李迪不嫌先生贫贱,打算以其弟之女许配先生,先生应该答应这件婚事,以成丞相之贤名。”孙复接受了弟子们的意见。孔道辅闻知孙复贤德,就去拜见孙复,石介执杖立于孙复身旁,且恭敬搀扶不离左右。石介任学官后,对他人说:“孙先生并非隐者。”于是,范仲淹、富弼等人皆言孙复有经术,适宜在朝廷任职。孙复因而得以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皇帝车驾亲幸太学巡视,赐孙复绯衣银鱼,并召孙复为迩英阁祗候说书。杨安国说孙复之讲解多异于先儒之学,遂将孙复罢免。
孔直温事败后,在其家中抄得他写给孙复的诗作,孙复因此被贬为虔州盐税,并迁往泗州,不久任长水知县、签书应天府判官事。后又被任命为陵州通判,孙复还未赴任,因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孙复精通经术,向为人师,不宜使佐州县做官,孙复因得以留于朝廷做直讲,稍后又升迁为殿中丞。去世时,皇帝赐钱十万于其家。
孙复与胡瑗素不合,两人在太学相互避见。胡瑗治经不如孙复,但教养诸生强于孙复。孙复患病后,韩琦向仁宗禀报,并选书吏,给纸笔,命孙复门生祖无择就孙复家得书十五万字,誊录后藏于秘书阁。朝廷还特将孙复一子录用为官,以示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