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围解,诏奖谕之。以明堂恩,封伯,加
邑。条奏江、淮各三事,又陈十难,又言江陵非孟珙不可守,乞勉谕之。汉
受攻,嵩之帅师发江陵,奏诛张可大,窜卢普、李士达,以其弃城也。二年,黄州围解,降诏奖谕,拜端明殿学士,职任依旧,恩数视执政,
封奉化郡侯,加
邑。诏
觐,拜参知政事,督视东西、荆湖南北、江西路军
,鄂州置司,兼督视淮南西路军
兼督视光、蕲、黄、夔、施州军
,加
邑。城黄州。十一月,复光州。十二月,复滁州。三年,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
,
封公,加
邑,兼督江西、湖南军
,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军
。荐士三十有二人,其后董槐、吴潜皆号贤相。
朝陵之使未还,而诸军数并
,复上疏乞黜罢,权兵
尚书,不拜。乞祠,
宝章阁直学士,提举太平
,归养田里。寻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帝自师溃,始悔不用嵩之言,召见,力辞,权刑
尚书。引见,疏言结人心、作士气、
实理财等事。且言:"今日之事,当先自治,不可专恃和议。"乞祠,以前职知平江府,以母病乞侍医药,不俟报可而归。
宝章阁学士、淮西制置使兼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既内引,赐便宜指挥,兼湖、广总领兼淮西安抚使。嘉熙元年,
华文阁学士、京西荆湖安抚制置使,依旧沿江制置副使兼节制光、黄、蕲、舒。乞免兼总领,从之。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其犯科者追理,挂误者悉蠲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氵義〉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
,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四上谢事之章。
清之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清之自与弥远议废济王竑,立理宗,骎骎至宰辅,然端平之间召用正人,清之之力也。至再相,则年齿衰暮,政归妻,而闲废之人或因缘以贿
,为世所少云。
十年,《十
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学,三崇俭,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谨微,八察言,九惜时,十务实。疏奏:"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难,天怒可忧而以为易,天休可喜而以为难,何哉?盖忧则惧心生,惧则怒可转而为休;喜则玩心生,玩则休或转而为怒。"帝大喜,命史官书之,赐诏奖谕。十一年,十疏乞罢政,皆不许。拜太师,力辞。有事于明堂,有旨閤门给扶掖二人,再赐玉带,令服以朝。十一月丁酉,退朝
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
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淳祐四年,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屡辞不允,拜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卫国公。趣
见,有旨赐第。五年正月,上寿毕,亦疏丐归,不允。拜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
封越国公。居无何,丧其
士昌,决意东还,又不许。拜少师、奉国军节度使,依前醴泉观使兼侍读、越国公,赐玉带,更赐第于西湖之渔庄。
读《仁皇训典》,谓:"仁祖之仁厚,发为英明,故能修明纪纲,而无宽弛不振之患;孝宗之英明,本于仁厚,故能涵养士气,而无矫励峭刻之习。盖仁厚、英明二者相须,此仁祖、孝宗所以为盛也。"帝褒谕之。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作君
,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
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终始辞不至,遣逸如刘宰、赵蕃皆见旌异。是时金虽亡而洛之师大溃。二年,上疏乞罢,不可,拜特
、左丞相兼枢密使。三年八月,霖雨大风,四疏丐去。九月,禋祀雷变,请益力。乃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四疏控辞,依旧大学士、提举
霄
。及闻边警,密疏:"恐陛下忧悔太过,以汩清明之躬,累刚大之志。"嘉熙三年,封申国公。四年,遣中使赐御书"辅德明谟之阁",赐楮十万缗为筑室,乃日与宾客门生相羊山
间。
若夫和好之与取,决不两立。臣受任守边,适当事会
至之冲,议论纷纭之际。雷同和附,以致误国,其罪当诛;确守不移之愚,上迕丁宁之旨,罪亦当诛。迕旨则止于一
,误国则及天下。
复信,以督府米拯淮民之饥。六月,复襄
,
帝以边事为忧,诏赵葵以枢使视师,陈靴以知枢密院事帅湖、广,二人方辞逊,会清之再相,力主之,科降辟置无所留难,葵、靴遂往。于是战于泗、涡
、木库,皆以捷闻。九年,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辞太师不拜,依前太傅。每谓天下之财困于养兵,兵费困于生券,思所以变通之,遇调戍防边,命枢属量远近以便其
涂,时缓急以次其遣发。又议移岁调兵屯以戍淮面,并军分
目以节廪稍,先移镇江策胜一军屯泗
,公私便之。
端平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布,降诏奖谕,
封
,加
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丐祠归侍,手诏勉留之。会
师,与淮阃协谋掎角,嵩之力陈非计,疏为六条上之。诏令嵩之筹画粮饷,嵩之奏言:
丞相郑清之亦以书言勿为异同,嵩之力求去。
六年,拜太保,力辞。故事,许回授孙,清之请追封
祖洽,帝从之,盖异恩也。七年,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中使及门,清之方放狼湖山,寓僧刹,竟夕不归。诘旦内引,叩
辞免,帝勉谕有外间所不及知者。甫退,则中使接踵而至。或请更化改元,清之曰:"改元,天
之始事,更化,朝廷之大端,汉事已非古,然不因易相而为之。"
史嵩之,字由,庆元府鄞人。嘉定十三年
士,调光化军司
参军。十六年,差充京西、湖北路制置司准备差遣。十七年,升
办公事。宝庆三年,主
机宜文字,通判襄
府。绍定元年,以经理屯田,襄
积谷六十八万,加其官,权知枣
军。二年,迁军
监丞兼权知枣
军,寻兼制置司参议官。三年,枣
屯田成,转两官。以明堂恩,封鄞县男,赐
邑。以直秘阁、京西转运判官兼提举常平兼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四年,迁大理少卿兼京西、湖北制置副使。五年,加大理卿兼权刑
侍郎,升制置使兼知襄
府,赐便宜指挥。六年,迁刑
侍郎,仍旧职。
臣熟虑本,周思利害,甘受迟钝之讥,思
万全之计。荆襄连年
潦螟蝗之灾,饥馑
亡之患,极力振救,尚不聊生,征调既繁,夫岂堪命?其势必至于主
弃业以逃亡,役夫中
而窜逸,无归之民,聚而为盗,饥馑之卒,未战先溃。当此之际,正恐重贻宵旰之虑矣。兵民,陛下之兵民也,片纸调发,东西惟命。然事关
本,愿计其成,必计其败,既虑其始,必虑其终,谨而审之,与二三大臣
计而熟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