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一百六十四(10/10)

祷引导天下人,以没有根据的学说来蛊惑天下人。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积累久了,已习惯成熟了,牢不可破,谁能纠正它们?况且西太一宫工程,邪佞的人上奏说:‘太一宫分别建在两处才是福气,近年从吴地移到蜀地。’如果像祈求消灾免祸那样可信,西北地区应该平安。如今五六十州,安全的不能用十去数,失败和投降的一个接一个,福气在哪儿呢?汉武帝在长安建太一宫祭祀,到晚年因浪费财物而蒙受灾祸,才后悔听信方士的错误。虽然他后悔的不早,还是比始终不知后悔的人强。

“一般来说,人主不能没有过错,如果有错误的言行,宰执、侍从应该指出来,给舍、台谏应该指出来,官僚士大夫应该指出来,都是为了使君王成为有道明君。如今陛下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接受别人的话,宰执以下都希望得到恩宠而不说,那些说了但不尽力的人,都不是爱护陛下。其心难道以此为当而不必言吗?只是认为不能希望陛下成为尧帝、舜帝、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而把陛下看待成汉武帝、唐明皇那样的君主。”

刘黻凭着才能担任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咸淳三年(1267),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论奏皇帝直接颁降恩泽说:

“治理天下的关键,没有先于谨慎命令的事,谨慎命令的关键,没有先于制止皇上直接批文的事。命令,是帝王的关键,必须经过中书参预制定,门下审查,然后交给尚书省施行,凡是不经过这三省而施行的命令,称为‘斜封墨敕’,不值得仿效。臣见陛下自从到郊外祭祀天地,庆贺成功以来,恩惠一个接一个,诏命很多,今日一个内批,明日一个内批,朝廷的官报中登载的诏令,因为是内批而施行的占一半,我私下里替陛下可惜。

“《书》中记载的是向下宣告的皇帝的诏命和下面意见向皇上报告的内容,《诗》中歌咏的是向下宣告的王者的命令和下面意见向王者汇报的内容,不专门说帝王向下宣告的诏命而一定说把下面的意见向帝王报告的,是因为命令是有关朝廷的大事,不能都符合道理,于是有帝王向下宣告的诏命,也有下面向帝王陈述的意见。祖宗时,宫中处理军队和国家的事交给外面执行的称为内批,如攻取太原、拿下江南,韩琦把内批装在衣袖中进献给英宗,英宗惶恐地离开坐位,这难道不是对内批的根源很恭敬吗?臣日夜想这件事,认为官位和爵禄是陛下的官位和爵禄,三省是陛下的三省,所说的同时奉行皇帝的旨意,则是三省发出的命令,就是发出的陛下的命令,难道必须是内批之后才是恩惠吗?根据具体情况做事,以义抑制欲望,某件事应该施行,某件事应该停止,都有规定,为什么不从三省开始执行,其中有不符合公论的,允许奏明,这样就没有错误了。

“元。。年间,三省上奏讲李用和等人改任官职的旧例,现在高氏、朱氏,都举出旧例,皇太后说:“对外戚的恩惠,正想减少,怎么又可以增加呢?”治平初年,皇上想给曹修节度使或宰相的官职,皇太后怎么也不同意;又有皇帝的诏命,下令皇后本家分别列出亲缘的远近上奏给皇上,也给予恩惠,司马光极力劝谏,认为皇太后已经减少和压抑了对亲属的恩惠,那么皇后的亲属也恐怕不应该受这样的恩惠。而现在前面的恩惠还没完,后面的恩惠已经到来。宰执怕被认为是专权而不敢上奏,给舍、台谏怕触怒皇上及亲贵而不敢讲话,像这样数年以后,将以什么立国?因此政命由中书发出则太平,不由中书发出则混乱,天下事应该与天下人共同去做,不是人主可以私自做主的。”

咸淳四年,刘黻改任正字,他说“:正统的学说不明确那么义理就越来越少,邪说不停止那么蛊惑人心的气焰就越来越盛。臣不是不知道忤逆陛下的话不好听,臣说的这些,确实与君德世道有重大关系,不容许我不恳切地向陛下陈述。我的奏疏进上已过了一天,没蒙受恩德交到外朝。孟轲有言‘:负有向帝王进言责任的,帝王没采纳他的话就应该离去。’臣愧为谏官,从义上讲,应当对陛下言无不尽,现在既然不能讲那些话,如果贪图和羡慕恩宠和荣华富贵,不想离去,不仅有负朝廷设置言官的本意,对孟轲的明训,实在也有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