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没什么嗜好,只是对书他没有不读的。他读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虽然他广泛地研究、考校训注,而把自己的心得看的最珍贵。刘宰有《漫塘文集》、《语录》在世间流行。
刘爚,字晦伯,建阳人。他和弟弟刘韬仲从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1172)他被举荐参加进士考试,调为山阴县主簿。刘爚纠正户口册,不许吏人作恶。他被调为饶州录事,通判黄奕将诬陷刘爚,而自己却因贪赃罪被罢官。都大坑冶耿某哀怜那些暴露在外的遗骸,决定用和尚的丧葬法,给他们水葬或火葬,刘爚给耿某写信说:“假使死者有知,这也是惨祸呀。”他请求选择高地作为墓地埋葬死者。
刘爚调任莲城县令,他罢去添给钱和纲运例钱,免除上供银钱及纲本、二税甲叶、钞盐、军期米等钱,大力兴办学校,请求推行经界法。刘爚改为闽县知县,他用清明简要的方针处理事务,使官府中没有遗留的诉讼案,兴利去害,知无不为。他被差遣为潭州通判,还没上任,遭父丧。当时开始禁止伪学,刘爚跟从朱熹在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得。修建云庄山房,作为养老隐居的地方。刘爚调为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遣为德庆府知府,他大力办学,上奏便利百姓的五件事,又奏请罢去两县的无名租钱,招集武勇民兵。刘爚入朝上奏说:“先前兴兵北伐,是执政者没估计好形势,给陛下带来忧患。现在虽然和议,希望陛下更加恐惧并修身反省,一定要开言路以便广纳忠言益言,一定要振兴公道以便提拔人才,一定要整顿边备以便防御敌人。”
刘爚为提举广东常平。他命令守臣每年把常平米一半换成新的,春末支出,到冬天再补回,存一半准备应急。拖欠亭户钱十万,转运司五万,刘爚用公使、公用两库的余钱补上。他上奏讲义仓、客丁钱、小官俸禄、举荐和留任守令、官商中存在的弊病。刘爚被召入朝中奏事,他首先论说:“公道如果清明,那么人心自然归一,朝廷自然尊贵,虽然处于危险中也可安稳;公道如果废弃,那么人心自然不同,朝廷自然不重要,虽然处于安定中也容易发生危机。”皇上嘉奖了他。他升为尚左郎官,请求节省朝内外冗费来收取纸币。百官轮次奏事时,他说:“希望陛下在经筵讲读、大臣奏对时,反复提问,以便求得义理的真谛,政事的得失,那么圣人的学说就得到应用而且国家也会兴盛了。”他请求搜求人才和修明军政。刘爚升为浙西提点刑狱,他巡察时不避寒暑,平反了很多冤案。有个杀人的罪犯藏在一个权贵家中,吏人不敢去逮捕,刘爚却把罪犯捕获。
刘爚升为国子司业,他对宰相史弥远说,请求把朱熹所著的《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注释作为劝讲的内容,以求正君定国,慰抚天下学者和士大夫的心。刘爚上奏说:“宋朝兴起,使《六经》隐微的旨意,孔、孟的古训,在千年之后得以阐明,用它事父则孝,事君则忠,它就是世人所说的道学。庆元以来,权奸当国,怕人们议论自己,就指责道学是伪学,斥退研习道学的人,禁止有关道学的书籍,使学者们无所依从,不能区别义和利,行为也不高尚,人的各种欲望泛滥起来,廉耻之心日益丧失。回想先前禁绝道学的事,不能不承担这个罪责。希望人们做官以后,恪尽职守,树立名节,却不能做到。请罢去关于伪学的诏书,禁止邪说,端正人心,这是国家的福分。”他又请求把朱熹的《白鹿洞规》颁行于太学,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印刷颁行。又说“:浙西是国家的根本之地,应该诏命长吏、监司禁止强暴,抚恤百姓,致力于储积以防备凶荒,严禁聚敛以舒缓民力。”
刘爚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在盱眙军接伴金国使臣。回京后,他说“:两淮地区,是江南的屏障,在兵祸盗贼破坏之后,更应加强经画治理,一定要在招集流散百姓的同时,就考虑足食足兵的计策。臣看淮东,那里土地广阔肥沃,有陂泽水泉的便利条件,但荒芜的很多。那里的百姓剽悍勇敢,熟习边防战斗的事,但安居的少。如果真能经画郊野,招集流亡的百姓,按数量给他们授田,使他们不要担心土地被广占和抛荒,把沟渠分别储水,又可防备敌人的战马往来奔驰。替他们准备好农具,借给他们种粮,根据地形的险易,建成房屋,使他们互相保护,联结成什伍,教给他们武艺,使他们互相监督。或者一乡为一团,一里为一队,设立长官和副官。平时就耕种土地,有敌情就防守,有余力就参战。”皇上采纳了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