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李壁急忙给大将张威送信,让他调嘉定、黎、雅的寨丁、牌手来会战,张威夜间派人来敲门,来人说:“敌人的堡垒坚不可破,将要选勇士,登梯而上,用火攻击敌人。”李壁说:“应该慎重,这样一定会死很多士卒,何不先截断敌人的水源和粮道,使敌人无吃无喝,敌人也就自取灭亡了。”就传给来人长围法,张威用李壁的计谋平定了溃兵。
不久李壁因病任宫观职事。嘉定十五年(1222)六月去世,升为资政殿学士辞官,谥号“文懿”
李壁嗜学如饥似渴,各家经典全都搜集,没有遗漏,对典章制度尤其熟悉。他写的文章俊逸不凡,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中兴战功录》三卷、《中兴奏议》若干卷、内外制二十卷、《援毫录》八十卷、《临汝闲书》一百五十卷。李壁父子和他弟弟李直土都因文学知名,蜀人把他们比作三苏。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李蘩拿出义仓的粮食贱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把钱借贷给下户,又许老百姓用茅杆换米,做成粥和丝绵衣服,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发生饥荒,邛、蜀、彭、汉、成都的盗贼纷纷起来作乱,只有绵州是安定的。李蘩为永康军知军,转到利州任职,担任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灾荒年头,李蘩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免除租赋,救活了一百七十万人。李蘩为兴元府知府、利州东路安抚使。
汉中常年发生饥荒,剑外和籴在这个地区的特别多,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老百姓所以饥饿的原因,是和籴害的呀。”她流了很多泪。李蘩对她的话很感慨,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籴,老百姓非常欢喜。李蘩调任为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升任为郎中。
淳熙三年(1176),朝中大臣上奏:“四川每年买军粮,名为和籴,实际是科籴,成了老百姓固定的负担。”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计算一下上奏给朝廷,李蘩上奏说:“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官府买粮的价钱算,一年大约用钱一百万缗,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能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价格的贵贱要看年景,不使老百姓吃亏,粮食调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就会军队兴盛,老百姓不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对百姓有利的十一件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疏有十三次,而皇上下诏书给他提问题,让他回答有八次,最后终于同意了他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籴,才知道有生存的欢乐。恰好是个大丰年,米价顿时贱下来,老百姓认为这是三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梁、洋一带的百姓画李蘩的像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