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为翰林学士。
天上下了很长时间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内直宣引,上责说:“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太子参与,我们很担心。”皇上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我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皇上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周必大拜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兼承旨。皇上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提出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的意见。周必大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皇上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讲一句话,以后于是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皇上深以为然。天久旱,皇上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令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皇上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皇上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当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皇上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皇上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之事,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阳过去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皇上问“:金主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将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不精选。”
周必大拜官枢密使。皇上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他人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造了诸军点试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己说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皇上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金州寻求将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皇上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边境大臣与夏国订下盟约。周必大都一概不理会,劝皇上持重,不要轻举妄动。果然所传之言都是妄言。皇上说“:你真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周必大拜官右丞相。他首先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奉行文书。”
高宗逝世,议定根据显仁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于是皇上穿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淳熙十五年(1188),思陵出殡,周必大根据熙陵吕端的故事,请求随同前往,于是皇上给他太傅头衔,为山陵使。明堂大礼时皇上对周必大加封恩赐,封他为济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