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则不畏。"王世修欲拘留轓,会浚谬为书遗轓云:"适有客自杭来,方知二公于社稷初无不利之心,甚悔前书之轻易也。"傅等见之喜,轓得免。
俄勤王之兵大集,傅等始惧,轓知其可动,乃说宰相朱胜非,以今日之事,当以渊圣皇帝为主,睿圣皇帝宜复为大元帅,少主为皇太侄,太后垂帘。胜非令与傅、正彦议,皆许诺。轓又请褒傅、正彦如赵普故事,遂皆赐铁券。诏补轓奉议郎、守兵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更名康国。
高宗反正,以张浚宣抚川、陕,浚辟康国主管机宜文字。浚至蜀,遣康国入奏事,诏进两官,为荆湖宣谕使。康国之行也,上幸浙东,不暇降诏旨,康国以自意为之,言者劾以擅造制书,坐贬秩二等。绍兴三年,浚召还,与康国俱赴行在。浚既黜,御史常同因论康国,罢之。起知万州、湖北转运判官。
浚相,入为都官员外郎。康国言:"四川税色,祖宗以来,正税重者科折轻,正税轻者科折重,科折权衡与税平准,故无偏重。近年监司总漕悉改旧法,取数务多,失业逃亡皆由于此。盍从旧法。"诏以其言下四川宪司察不如法者。又言:"蜀苦陆运,当谕吴玠,非防秋月,分兵就粮;兼选守牧治梁、洋,招集流散,耕凿就绪,则漕运可省。此保蜀之良策也。"
浚去相位,康国乞补外。赵鼎言于高宗曰:"自张浚罢,蜀士不自安,今留者十余人,臣恐台谏以浚故有论列,望陛下察之。"高宗曰:"朝廷用人,止当论其才与否耳。顷台谏好以朋党论士大夫,如罢一宰相,则凡所荐引,不问才否一时罢黜,乃朝廷使之为朋党,非所以爱人才、厚风俗也。"迁右司员外郎,除直显谟阁、知夔州。丁母忧,起复,抚谕吴玠军,除都大主管川陕茶马,卒。
论曰:邓肃、李邴、滕康当危急存亡之秋,皆侃侃正色,知无不言。张守论事明远,富直柔厄于秦桧、吕颐浩,冯康国说折二凶,皆有用之才也。
《宋史》 元-脱脱等
部分译文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人。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及第,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当时正值北方同金交战,酬赏功劳,每天数十百起,李邴拟制诏令没有留难。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曾参加宫内曲宴,徽宗令他做诗,高丽派使节入朝进贡,李邴作为陪伴,徽宗派宦官将李邴所做的诗词交给高丽使者观看,高丽使者请求记录下来拿回去。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
钦宗即位,李邴任徽猷阁待制、知越州。过了很久,再次被罢免,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复任徽猷阁待制。过了一年,召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