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禾性不苟合,立朝挺挺有风操。有《易传》九卷,《春秋传》十二卷,《论语》、《孟子解》各十卷。
蒋猷,字仲远,润州金坛县人。举进士。政和四年,拜御史中丞兼侍读,有直声。尝论士风浮薄,廷臣伺人主意,承宰执风旨向背,以特立不回者为愚,共嗤笑之,此风不可长;辅臣奏事殿上,雷同唱和,略无所可否,非论道献替之礼;内侍省不隶台察,紊元丰官制;杨戩不当除节度使;赵良嗣不宜出入禁中。上皆嘉纳,至揭其章内侍省,且诏自今无得规图节钺。又疏孟昌龄、徐铸等奸状。迁兵部尚书兼礼制局详议官。七年,知贡举,改工部、吏部尚书。
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婺州。明年,请祠归。宣和末,召为刑部尚书兼资善堂翊善。靖康初,奉上表起居太上皇帝于淮阴,且特诏贬童贯。猷奏贯得罪天下,愿黜远之。太上以为然,亟令宣诏,趣贯赴贬所。遂奉太上还京,移兵部尚书,累官正议大夫。引疾,授徽猷阁直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卒。赠特进。
论曰:夫拯溺救焚之际,必以任人为急。靖康、建炎之祸变,亦甚于焚溺矣。当时非乏人才也,然而国耻卒不能雪者,岂非任之之道有所未至欤?夫以李光之才识高明,所至有声;许翰、许景衡之论议剀切;张悫之善理财;张所之习知河北利害:皆一时之隽也。是数臣者,使其言听计从,不为谗邪所抑,得以直行其志,其效宜可待也。然或斥远以死,或用之不竟其才,世之治乱安危,虽非人力所为,君子于此,则不能无咎于时君之失政焉。蒋猷历仕五朝,当建炎初,避地而终,则无足称也。陈禾引裾尽言,有古谏臣之风,其行事在宣和之前,孝宗以后乃加褒谥云。
部分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饶人。童年时不玩恶作剧,其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之鹤,将要使我家业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适。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有政声,朝廷召他到都堂审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改官,知平江府常熟县。朱面力的父亲朱冲倚势横暴,李光囚绑其家僮治罪。朱冲大怒,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被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刘安世住在南京,李光执学生礼去拜见他。刘安世告诉他在温公那里听到的一句话“:学问应当从无妄中入门。”李光欣然领会。授任太常博士,升为司封。首先指责士大夫阿谀奸佞成风,甚至援引荀卿‘有听从,无谏诤’的话,来堵塞言路;又认为怨嗟之气,聚结为妖气。王黼厌恶他,令吏部任他为桂州阳朔知县。安世听说李光因为议论政事被贬,写信称赞他。李纲也因为评论水灾一事离开朝廷,住在义兴,在水驿等候李光,亲自出来喊道“:不是赵州李司封的船吗?”逗留几天,二人定交而别。授任司勋员外郎,升任符宝郎。
郭药师叛乱,李光知道徽宗有内禅之意,于是交出符玺,对知枢密院蔡攸说“:皇上所为,都违背众心。今日之事,没有皇太子就会国、家俱危。”蔡攸很畏惧,不敢有异举。钦宗受禅即位,提升他为右司谏。皇上到东方,小人离间两宫关系,李光请求商议奉迎典礼。又奏称:“东南财用,被朱面力耗尽了;西北财用,被李彦耗困了;天下根本之财,被蔡京、王黼耗竭了。借名应奉,其实到了私家,官府没有半年的储蓄,百姓没有十天的积粮。请求根据旧制,三省、枢密院通知军民财计,与户部计算一年的收支,控制国家费用,选择官吏考核,使财源归一。”
金人围攻太原,援兵没有立功。李光说“:三镇之地,祖宗百战才得到它,一旦送与敌人,怎么立国?希望诏令大臣商议攻守之策,仍暗中派人檄令河东、河北两地,征发全部强壮兵丁策应,首尾掩击敌人。”升任侍御史。
当时舆论还主张实行王安石之政,诏令张榜于庙堂。李光又说“:祖宗规谋宏远,安石想尽行废除旧法,于是声称人主制定法令而不被法令所制;想尽行驱逐元老大臣,于是声称人主应当改变风俗而不应当被风俗改变。蔡京兄弟继承他的学说,五十年间,流毒遍四海。现在又传示中外,蛊惑百姓耳目,哪里是朝廷之福。”
蔡攸打算趁保卫太上皇行宫入都,李光说“:蔡攸如果入朝,则百姓必定导致变乱,万一惊犯皇上车驾,我会犯不预言之罪。希望早些贬斥他。”当时已修治撷景园为宁德宫,而太上皇后想到禁中居住。李光说“:禁中,是天子的宫殿,正应使陛下寒暖方便,奉迎太上皇后入宫,也应当禀太上皇,交有关部门讨论典礼。”于是把李光的奏章,交付有关部门,让两宫大臣奏知,于是太上皇后住在宁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