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一百一十八(7/7)

。李纲上奏说“:臣了解到张浚罢相,有人将之比为汉武帝诛杀王恢。臣担心智谋之士由此缄口不谈兵事,忠义之人抱肘而无处泄愤,将士瓦解而不听从命令,州郡望风撤逃而不再有人坚守城池,陛下将靠谁来立国呢?张浚措置失当,确实有罪,然而他的区区报国之心,值得同情。希望稍微给予宽谅,以责令他为朝廷效力。”

当时皇上准备巡幸平江,李纲认为平江离建康不远,空有退避之名,不应该轻易行动。又上奏说:

“臣听说自古以来用兵以成就大事业者,必须稳固人心,振作士气,占据有利地势而不肯先退却,尽力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肯先屈让。因此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高祖虽然屡次失败,但不肯退却尺寸之地;割让了鸿沟之后,项羽引兵向东,于是有在垓下之战中的败亡。曹操、袁绍战于官渡,曹操虽然兵弱粮乏,但荀。。阻止他退避;袁绍的辎重被烧毁后,引兵回撤,于是导致丧师于河北。由此看来,今天之事,怎么能因为一个叛将的缘故,就望风畏敌,急忙自己退避屈让呢?果真采用这个建议,军队撤回之后,人情动摇,人心不稳,士气衰退,没有斗志。我退敌人进,使敌人能够南渡长江,得一邑则守一邑,得一州则守一州;得一路则守一路;乱臣贼子,狡吏奸民,起而加以依附,如虎踞鸱飞,到那时陛下虽然想车驾返回,在荆棘瓦砾之中再建朝廷,也不可得了。

“如果因为敌人骑兵冲突,不得已而暂且躲避,还说得过去。现在疆场没有警报,兵将没有失利,朝廷正好可以以往事为戒,治理军政,慎重号令,严明赏罚,更加致力于防守。却急忙提出要躲避金人,使人心慌乱,这样抛弃前功,导致后患,自取失败,岂不太可惜了。”

绍兴八年,王伦出使金朝返回,李纲得知,上疏说:

“臣得知朝廷派遣王伦出使金国,奉迎二帝的棺木。现在王伦返回,与金国使者一起来,却以‘诏谕江南’为名,不写‘国号’而称‘江南’,不称‘通问’却说‘诏谕’,这是什么礼节?请让臣试为陛下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金人毁坏我宗社,逼迫二位先帝,幸而陛下顺应天意和民心,光复祖业,从我们看金人,金人是我们的仇敌;从金人看我们,则我们是金人的心腹之患,岂有再可讲和的道理?然而朝廷之所以络绎不绝地派遣使者去通问,卑辞厚礼,无所吝惜,是因为二位先帝在金国之中,为了亲人屈辱自己,是出于不得已才这样,这还算说得过去。到去年春天,二位先帝去世的消息传来,朝廷派遣使者去迎回棺木,速去速回,开始时不得要领。现在王伦出使,开始以奉迎棺木为目的;可金国使者来,却以诏谕江南为名,循名责实,已自相矛盾,由此金人意图欺骗朝廷而制造后患,不待问而可知。

“臣远离朝廷,虽然不完全知道其中的详细情况,然而根据愚臣的猜测,金人以这个名义派遣使者,其强求大略有五个方面:必定颁降诏书,想要陛下屈体降礼以听命,这是其一。必定有赦文,想要朝廷宣布,颁示给各郡县,这是其二。必定签定条约,想要陛下奉藩称臣,听其号令,这是其三。必定要求每年贡献财物,加大数目,使我们坐以受困,这是其四。必定要求割让土地,以长江为界,想完全占有淮南、荆襄、四川,这是其五。这五个方面,朝廷如果答应其一个方面,则大势不可再挽回了。

“金人狡诈不测,贪婪无厌,即使听从他们的诏令,奉藩称臣,他们的心意仍不会满足。必定会继续有号令,或者让陛下亲自前去奉迎棺木,或者让陛下单个人去朝觐,或者让陛下改换将相,或者让朝廷改革政事,或者拼命收取租赋,或者一步步侵占我疆土。听从他们则天下秩序大乱,如果有一个要求不听从,则前功尽废,反而为用兵制造了借口。认为作为权宜之计,暂且听从金人的强求,可以不后悔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欺佞。如果是国家的势力薄弱,果真不能用以使自己振兴,出于不得已才采用权宜之计,还不无不可;何况疆土之广大仍有半壁天下,臣民之心都拥戴大宋,如果与有识之士一起谋划,还可以有所作为,怎么能够忘记祖宗的大业和生民的期望,不考虑也不打算,急忙自认屈服,希望苟延性命于旦夕之间呢?

“臣希望陛下特别予以留意,不要轻易答应,诏令群臣,辨析其中利害和可以长久的计策,选择好的加以采纳实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