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部分译文
(下)
绍兴二年(1132),李纲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当时,在荆湖、江湘等路,流民和从前线溃散下来的士兵群起变为盗贼,其数量不可胜计,多的达到几万人,李纲将他们全部剿灭了。李纲上书说:“荆湖,是国家形势的上游,其面积几千里,诸葛亮说‘:它是军事战略要地。’现在朝廷保有东南,控制、驾驭西北。像鼎、澧、岳、鄂以及荆南一带,都应屯驻重兵,以占领有利地势,使朝廷的号令可以通达四川,使襄、汉可以得到声援,这样才可以慢慢恢复中原。”李纲的意见还来不及施行,谏官徐俯、刘斐又弹劾李纲,李纲被罢为提举西京崇福宫。
绍兴四年冬,金人和伪齐兵南侵,李纲提出三条防御敌人的策略,他说:“伪齐倾兵南下,其境内一定空虚,倘若出其不意,如电闪雷鸣般攻占颍昌,逼近京城一带,伪齐一定会感到惊恐而回兵救援,宋军趁势跟踪追击,必定会取得胜利,这是上策。如果陛下停驻在长江边上,号令上游的军队,顺流而下,增加声势,使千里之间,旌旗相望,战鼓之声相闻,则敌人虽然多,也不敢南渡长江。然后以重兵进屯战略要地,用计进行拦击,断绝其粮道,等他们往回逃跑后,再慢慢商议发动进攻,进行讨伐,这是中策。如果陛下只是借亲征的名义而不积极措置,任形势发展,使军队溃散,所占据的要地失守,则敌人可以乘机深入,各州县望风溃逃,其祸患将不可测料。往年,敌人主要为了劫掠财物,又正当夏天,所以必定会撤兵,朝廷因而得以回复安宁、团聚。现在由伪齐人引导金人而来,其势不会空手返回,必定会图谋割占土地。一些奸民溃兵加以附从,扩张声势,如果退避,则将无法对付金人的割地要求。过去苻坚率百万人侵略晋,谢安以一支小部队将他们打败了。如果朝廷措置得当,将士服从命令,怎么知道金和伪齐将不向我们投降呢?只是看一时的机会如何利用罢了。希望将臣的奏章交给二、三个大臣好好讨论一下。”高宗下诏:李纲所陈述的,是当今的急务,将它交给三省、枢密院施行。当时韩世忠在淮、楚之间多次打败金人,朝廷传旨督促刘光世、张俊统兵渡过黄河,皇上到长江边上慰劳军队。
绍兴五年,高宗下诏询问攻战、守备、措置、安抚的策略,李纲上奏:
“希望陛下不要因为敌人退兵而感到高兴,而要为敌仇未报感到愤恨;不要将东南作为安身之所,而要为中原没有恢复、神州大地沦陷于敌国感到可耻;不要以诸将屡奏捷报为可贺,而要为军政未修、士气未振、强敌仍然可以撤逃感到忧虑。能够如此,则中兴之期,指日可待。
“有人认为敌人已经退兵,应当马上用兵进行讨伐,臣个人不这样认为。国家的根本没有稳固就轻率地进行讨伐想侥幸取胜,这不是制胜的方法。汉高祖先保有关中,所以才能向东与项籍争天下。汉光武帝先保住河内,所以才能让赤眉、铜马等归服。唐肃宗先保有灵武,所以才能打败安禄山、史思明而恢复两京。现在朝廷以东南作为根本,将士在野外劳累时间长,财用调度频繁,百姓被赋役困扰,如果不认真修整守备,深刻地进行国内的自我治理,先使自己的根本稳固,则怎么能够确保安全而克敌制胜呢?
“又有人认为敌人已经撤退,应该暂且占据东南一隅,以求得目前的苟安,臣又不表示赞同,秦军三次讨伐晋,以报在肴殳地一战之仇;诸葛亮辅佐西蜀,连年出兵以图中原,因为不这样,不能立国。汉高祖在汉中,对萧何说:“我也想向东去。”汉光武帝攻破隗嚣,平定了陇地,又将视线投向蜀。这些都是从天下整体考虑,不这样,不能够统一国家,平定祸乱。何况祖宗的疆土,怎么能够坐视其被敌人占领,而不致力于恢复呢?今年不征讨,明年不进攻,使敌人的力量更加增大,而我们所召集的精锐兵马,日益损耗,怎么能够打败敌人?主张在防守稳固、军政修治之后,即发动进攻,才是得计。这两者,是守备、攻战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