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之淡泊,恬于仕
,每云:"乘车常以颠坠
之,乘舟常以覆溺
之,仕宦常以不遇
之,则无事矣。"其归趣如此。
河决曹村,坏田三十万顷、民庐舍三十八万家。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
师礼工翰墨,帝尝访以字学,对曰:"陛下御极之初,当志其大者,臣不敢以末伎对。"闻者奖其得。以直秘阁知宿州,卒。
为监察御史里行,建言:"成天下之务,莫急于人才,愿令两制近臣及转运使各得举士。"诏各荐一人。继言:"寒远下僚,既得名闻于上,愿令中书审其能而表用,则急才之诏,不虚行于天下矣。"又言:"比年旱,民蒙支贷倚阁之恩,今幸岁丰,有司悉当举
。久饥初稔,累给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请令诸
以渐督取之。"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
,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
量振济东
,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
蔡京置讲议司。汉之,其客也,引为参详官。擢礼侍郎,转
,以显谟阁待制知瀛州。言:"自何承矩规塘泺之地屯田,东达于海。其后又修保
五州为堤
,备
所宜木至三百万本,此中国万世之利也。今浸失其
,愿讲行之。"雄州归信、容城灾,两输
请蠲税,吏不听。汉之言:"雄州规小利,失大
,万一契丹蠲之,为朝廷羞。"
崇宁初,给事中、吏
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言者论涣之当元祐之末,与陈瓘、龚夬、张
游,既弃于绍圣,而今复之,有害初政。解职知舒州,
党籍。寻知福州,未至,复徙广州。蕃客杀
,市舶使据旧比,止送其长杖笞,涣之不可,论如法。
方腊之,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
延康殿学士。卒,年七十。弟涣之。
徽宗立,以日求言。涣之用大臣
荐召对,因言:"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以论议趋时为国是,以可否相济为邪说。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苟容偷合。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
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
任以谏官、御史。辞曰:"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乃拜吏
员外郎,迁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趋省之日,词
三十三,下笔即就。
涣之字彦舟。未冠,擢上第,有司疑年未及铨格,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方新置学官,以为杭州教授,知颍上县。元祐中,为太学博士,校对黄本秘书。通判卫州,编修《两朝鲁卫信录》。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徙江宁、河南府,不至,而为苏、潭、洪三州。召拜兵侍郎,复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又不至,连徙五州,
为工
侍郎。奉使契丹,还,言其主不恤民政,而掊克荒
,亡可跂而待也。徽宗悦,以知定州。久之,徙江宁。
王汉之,字彦昭,衢州常山人。父介,举制科,以直闻,至秘阁校理。汉之士甲科,调秀州司
参军,知金华、渑池二县,为鸿胪丞,知真州。时诏诸
经画财用上诸朝,汉之言:"所在无都籍,是以不能周知而校其登耗以待用。愿令郡县先置籍,总之诸
,则天下如指诸掌矣。"从之。
为开封府推官,历工、吏、礼三
员外郎,太常少卿。
师仁字坦求。笃学厉志,不事科举。丧亲,庐墓下,日倩旁寺僧造饭一钵以充饥,不复置庖爨及蓄僮仆。郡守陈襄、邓甫、蒲宗孟皆以遗逸荐于朝。元祐初,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十年无它除。后为颍川、吴王
教授,卒。
成,不使一词及王;吏虽有死者,亦不被以指斥罪。擢右司谏,改右司员外郎。
召诣阙,言者复拾故语以阻之,罢为洪州。改滁州,历潭、杭、扬三州。张商英相,为给事中、吏侍郎。商英去,亦
守。越八年,知中山府,加宝文阁直学士。朝廷议北伐,涣之以疾提举明
。又四年卒,年四十五。
师礼游太学时,兄师仁为正,守《秋》学。它学官有恶之者,条其疑问诸生,师礼悉以兄说对。学官怒,鸣鼓坐堂上,众质之,师礼引据《三传》,意气自如。江公望时在旁,心窃喜。后相遇于
,公望谓曰:"
异日得志,当如何?"曰:"但为人作丰年耳。"遂定
。